
即鈎盾。官署名。《漢書·五行志下之上》:“ 渭水 虒上 小女 陳持弓 年九歲,走入 橫城門 ,入 未央宮 尚方掖門,殿門門衛戶者莫見,至句盾禁中而覺得。” 顔師古 注:“句盾,少府之署。”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建春門》:“ 建春門 内禦道南,有句盾、典農、籍田三署。”句,一本作“ 勾 ”。
關于“句盾”的詳細解釋,綜合多來源信息如下:
基本含義
“句盾”最初指中國古代的官署名,隸屬于少府(掌管皇室事務的機構)。該詞在《漢書》《洛陽伽藍記》等古籍中均有記載,例如《漢書·五行志》提到“句盾禁中”,顔師古注明确認其官署屬性。
字形與讀音
引申含義(非主流用法)
部分現代資料提出比喻義,形容“語言防禦技巧”,即用言辭保護自身名譽或觀點,例如通過巧妙辯駁抵擋诽謗。但需注意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衍生含義。
相關詞彙
“盾”本義為防護兵器(如盾牌),《周禮》等文獻中強調其軍事用途,而“句盾”則是以“盾”為構詞要素的專有名詞。
建議: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書·百官公卿表》及《洛陽伽藍記》原文,或參考《古代職官詞典》類工具書。
句盾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句子的保護”,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言”和“盾”。其中,“言”這個部首表示‘言辭’,‘語言’的意思,而“盾”則表示‘保護’,‘防護’的意思。
根據筆畫的構成,有兩種寫法:一種是繁體字“句盾”,它的構造是由23個筆畫組成。另一種則是簡體字“句盾”,它的構造是由15個筆畫組成。
關于句盾這個字的來源,目前尚無确切的記載。但可以猜測,它可能是在古代發明的,主要是為了保護和防護人們的言辭,使它們不受到侵犯,得以自由表達和傳播。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句盾這個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古代的字體形式多種多樣,但總體來說,古文字比現代文字更加繁複,筆畫的構造更加複雜。這個演變過程中,一方面是為了書寫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字形的規範化。
例句:
1. 這本書是我的句盾,幫助我保護了自己的權益。
2. 審查制度是一種句盾,确保了文化産品的質量和道德标準。
3. 他的言辭堅決而有力,就像一面堅固的句盾保護着他。
組詞:句子、保護、言辭、防護、規範化。
近義詞:護盾、守護、保護、防護。
反義詞:攻擊、侵犯、破壞、诽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