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言善閉門者,不用門闩而門自不可開。謂以道自守,則堅不可破。後以“無楗”表示清心入道之人,不處處設防也不會違反戒律。 晉 支遁 《八關齋》詩之一:“穆穆升堂賢,皎皎清心修,窈窕八關客,無楗自綢繆。”
“無楗”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老子》第五十二章:“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哲學引申義
道家以此比喻内在修為的境界:通過遵循“道”的法則,達到無需刻意設防、自然堅守戒律的狀态。例如修道者不依賴外在約束,而因心性澄明,自然不逾矩。
文化應用
後世常以“無楗”形容超脫形式束縛的修養,強調“無為而治”“以柔克剛”的道家思想内核,如《淮南子》中引申為治國或修身的至高境界。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哲學文獻分析或特定文化讨論中。
無楗(wú ji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無和楗兩個字組成。下面将為您介紹無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無楗的首字無基本上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屬于無的常用字部首。而楗的首字兼具木的字部首和扁的字部首的特點。無楗的總筆畫數為14,其中無占5畫,楗占9畫。
無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建築領域。楗指的是大門的門楗,是門框上橫放或立起的一根木料,用來支撐門扇。無楗一詞則表示沒有門楗的意思。
在繁體漢字中,無楗的寫法為無楗。
在古代,無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首先,楗字的古體形狀類似現在的形狀,但形狀上方的橫條向右延伸,與部首扁結合。而無字則沒有太大變化。
1. 這扇門無楗,需要找人來修理一下。
2. 上課時間如不開門,請按門楗。
無楗的相關組詞主要包括:門楗、無、無名、無言、無從、無俚、無雌等。
近義詞:無橫(沒有門橫)、無楹(沒有門楹)。
反義詞:有楗(有門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