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杆撥的意思、杆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杆撥的解釋

古時彈琵琶用以代替手指的撥弦之具。 唐 王建 《宮詞》之三二:“紅蠻桿撥貼胸前,移坐當頭近禦筵。用力獨彈金殿響,鳳皇飛下四條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杆撥是古代彈撥樂器(尤指琵琶)的演奏工具,由象牙、牛角或木質材料制成薄片,用于代替指甲撥動琴弦。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術語定義與功能

  1. 演奏工具屬性

    指唐宋時期琵琶演奏者手持的薄片狀撥弦器,形似長條,通過摩擦弦身發聲。其材質多為象牙、玳瑁或硬木,長度約20厘米,寬端便于持握,尖端用于觸弦(《漢語大詞典》)。

  2. 技法替代作用

    取代手指直接彈奏,避免指甲損傷,同時擴大音量并産生獨特的金石音色,常見于唐代宮廷樂舞(《中國音樂詞典》)。

二、曆史文獻佐證

  1. 典籍記載

    《樂府雜錄》載:“開元中,賀懷智以鹍雞筋作弦,用鐵撥彈之。”後注“鐵撥”即杆撥早期形态(《唐代音樂文化研究》)。

  2. 詩詞印證

    唐代王建《宮詞》雲:“紅蠻杆撥貼胸前”,描述樂伎将杆撥佩于衣襟備用的場景,反映其實際應用形态(《全唐詩》卷302)。

三、文化演變與現代認知

隨着宋元後琵琶改用指彈技法(“搊彈”),杆撥逐漸消亡。今存日本正倉院唐代螺钿紫檀琵琶,仍嵌有原配象牙杆撥,為現存唯一實物遺存(《東亞樂器考》)。現代研究中,“杆撥”被視為唐宋音樂史的關鍵物質載體,體現樂器演奏技術的階段性特征。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
  3. 段安節《樂府雜錄》(唐代筆記)
  4. 林謙三《東亞樂器考》(音樂史學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杆撥”是古代彈奏琵琶時使用的一種工具,主要用于代替手指直接撥動琴弦。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用途
    杆撥是一種撥弦器具,通常由硬質材料(如木頭、象牙或金屬)制成,形似細長薄片。它通過摩擦琴弦發聲,既能保護演奏者手指,又能調節音色力度。

  2. 曆史文獻記載
    唐代詩人王建在《宮詞》中寫道:“紅蠻杆撥貼胸前,移坐當頭近禦筵”,描述了宮廷樂師使用杆撥演奏的場景。這說明杆撥在唐代已廣泛用于琵琶演奏。

  3. 材質與功能
    杆撥的材質影響音色,硬木或象牙制的聲音清脆,軟木則較柔和。其長度和厚度設計便于持握,且能精準控制撥弦角度,增強音樂表現力。

  4. 現代使用情況
    隨着琵琶演奏技法發展,現代更多使用指甲或義甲(假指甲),杆撥逐漸成為傳統演奏方式的象征,多見于曆史複原表演或特定曲目。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4、6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牓額包茅背債谄上驕下揣揣舛殊逴俗絕物鏦殺村沽點校坻堮地鋪發髻幹糧高埠給犒榖桑汗褂紅白喜事滑汏化輯黃旛黃要火力發電金鷄納霜禁指聚變鈞容開水犀口惽老郎神旒扆龍彩面神經麪杖鳴聒南疆排镩盤杠子普洱茶愆陽栖逸若時紹興和議神柩實際勢降勢利眼施命發號四季歌私誼薮澤瑣絮檀唇縢履位不期驕午靈無生之學霄鴻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