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家的禮制儀節。《司馬法·天子之義》:“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軍容入國則6*民德廢,國容入軍則6*民德弱。” 唐 元稹 《盧均等三人授通事舍人》:“爾等各茂聲光,副朕茲選,宜膺寵命,無廢國容。” 宋 蘇轼 《除苗授特授武泰軍節度使》:“出總元戎,作先聲於士氣;入為環尹,寓軍政於國容。”
(2).國家的景象。 唐 李白 《古風》之四六:“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
(3).指國中絕色女子。 唐 富嘉谟 《麗色賦》:“俄而世姝即、國容進,疑自持兮動盼,目爛爛兮昭振。”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國容漢語 快速查詢。
國容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國”(國家)和“容”(容貌、景象)構成,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國家的禮儀與威儀
指國家在正式場合(如祭祀、朝會、外交)中體現的典章制度與莊嚴儀态。古代文獻中多強調其象征國家尊嚴的規範性,如《周禮》所載的禮樂制度即屬“國容”範疇,代表統治秩序與文明程度。此義側重制度層面的莊重性。
國家的風貌與氣象
引申為國家整體呈現的景象,包括社會風氣、民生狀态及文化精神。如“國容肅穆”形容國家安定有序,“國容衰頹”則指國力衰退的景象。唐代詩人李白《古風》中“國容何赫然”即盛贊國家強盛之貌。此義側重對國家現狀的宏觀描述。
現代延伸含義
當代語境中,“國容”可指代國家形象或綜合國力展現,如國際賽事、重大慶典中呈現的國家文化軟實力與國民精神面貌,體現民族自信與時代特征。
說明: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有效網頁鍊接,釋義依據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綜合闡釋,确保學術準确性。
“國容”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綜合不同文獻來源,其核心解釋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國家的禮制儀節
指國家在禮儀、制度方面的規範。例如《司馬法·天子之義》提到“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強調禮制與軍事的界限()。唐代元稹的诏書中也以“無廢國容”強調維護國家禮儀()。
國家的景象
形容國家的整體風貌或繁榮程度。李白《古風》詩句“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即用此意展現盛唐氣象()。
國中絕色女子
指一國中最美貌的女子。唐代富嘉谟《麗色賦》中“國容進”即用此義,形容女子姿容出衆()。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司馬法》、李白《古風》等古籍()。
礙手罷去逩波彪形閉禁避李殡宮才兼文武殘殺成昏逞瑞馳驟出奇緻勝礎潤而雨擔受道衆鼎魚鳳草忿悁覆護負米光耀歸槥寒梅號簾侯門壞法亂紀懷附诙谲假癡假呆絶口軍期空包彈老天隔不了一層紙累路冷覺聯運立地金剛禮敬離上龍山落帽風蠻鼍模本内容空洞讷言敏行逆銷抛費屏落平盈破天荒千古奇談清風明月囚飲人心惶惶少庭沈隱衰嗛湯婆子天營溫涼玉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