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家的禮制儀節。《司馬法·天子之義》:“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軍容入國則6*民德廢,國容入軍則6*民德弱。” 唐 元稹 《盧均等三人授通事舍人》:“爾等各茂聲光,副朕茲選,宜膺寵命,無廢國容。” 宋 蘇轼 《除苗授特授武泰軍節度使》:“出總元戎,作先聲於士氣;入為環尹,寓軍政於國容。”
(2).國家的景象。 唐 李白 《古風》之四六:“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
(3).指國中絕色女子。 唐 富嘉谟 《麗色賦》:“俄而世姝即、國容進,疑自持兮動盼,目爛爛兮昭振。”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國容漢語 快速查詢。
“國容”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綜合不同文獻來源,其核心解釋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國家的禮制儀節
指國家在禮儀、制度方面的規範。例如《司馬法·天子之義》提到“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強調禮制與軍事的界限()。唐代元稹的诏書中也以“無廢國容”強調維護國家禮儀()。
國家的景象
形容國家的整體風貌或繁榮程度。李白《古風》詩句“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即用此意展現盛唐氣象()。
國中絕色女子
指一國中最美貌的女子。唐代富嘉谟《麗色賦》中“國容進”即用此義,形容女子姿容出衆()。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司馬法》、李白《古風》等古籍()。
國容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國家的整體形象和外部面貌。
國容的部首是卩(jié),總共包含5個筆畫。
國容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史記·平津侯表》:“平津侯行年七十三,才能兼人。國容完壯,實喪其實而無以補之。”
國容的繁體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國容」。
在古代,國容的寫法稍有不同,如西漢時期的鐘起所寫《說文解字注》中記載的寫法為「國容」。
1. 他是國家形象的代表,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國容。
2. 這座城市的繁華景象完美展現了國容。
國容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多個詞語,如:
- 國容國貌(指國家的整體形象和外部面貌)
- 容國納賢(指國家要善于容納賢能之人)
- 容顔(指外貌、容貌)
1. 國貌:與國容意思相近,都形容國家的整體形象和外部面貌。
2. 國風:形容國家的風格和氛圍。
3. 國色:形容國家的美麗和風采。
國丑:指國家的丑陋和不堪形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