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冠纓飄動。指在朝為官。《梁書·張充傳》:“彯纓 天閣 ,既謝廊廟之華;綴組 雲臺 ,終慚衣冠之秀。” 宋 王禹偁 《右衛上将軍贈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出則建崇牙,開大幕,有琱戈玄甲之徒,有彯纓結佩之士,羅列于初筵。” 清 杭世駿 《<東城雜記>序》:“攬水竹以清心魂,謝彯纓而回俗駕。” 王闿運 《哀江南賦》:“彯纓者坐緻公卿,揮麈者羞談 管 樂 。”
“彯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彯纓(piāo yīng)指冠冕上的帶子隨風飄動,引申為在朝為官的象征。該詞通過冠纓的動态意象,暗喻官員身份或仕途狀态。
該詞常與仕途進退相關,如清代杭世駿《東城雜記序》中“謝彯纓而回俗駕”,表達辭官歸隱之意。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具體篇章,可參考《梁書》《東城雜記》等文獻。
彯纓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是由“彯”和“纓”兩個字組成。下面對這兩個字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的介紹。
“彯”字由左邊的“彡”部和右邊的“朋”部組成,共有8個筆畫。
“纓”字由左邊的“纟”部和右邊的“嬴”部組成,共有11個筆畫。
彯纓一詞最初用來形容山上的草木繁茂,仿佛山頭上生長着一頂華麗的帽子。
繁體字“彯纓”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古代的“彯”字在右邊的“朋”部上有偏旁“彳”,表示這是山上草木繁茂的意思。而古代的“纓”字由左邊的“缶”部和右邊的“嬴”部組成,表示這是一頂華麗的帽子。
1. 山林深處,彯纓翠綠,美不勝收。
2. 他頭上戴着一頂華麗的彯纓帽。
彯纓沒有常見的組詞,但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創造新的詞語。
彯纓的近義詞有:生氣勃勃、茂盛、繁茂。
彯纓的反義詞有:凋敝、枯萎、蕭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