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難的意思、谏難的詳細解釋
谏難的解釋
謂冒着危險進行規勸。 漢 王充 《論衡·程材》:“儒生不習於職,長於匡救,将相傾側,諫難不懼。”
詞語分解
- 谏的解釋 谏 (諫) à 舊時稱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谏勸。進谏。谏阻。兵谏。從谏如流。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難的解釋 難 (難) á 不容易,做起來費事:難處。難度。難點。難關。難熬。難耐。難産。難堪。難題。難以。難于。困難。畏難。急人之難。 不大可能辦到,使人感到困難:難免。難為。難保。難怪。難倒(僶 )。難道。難
專業解析
“谏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谏”和“難”兩個語素構成,其含義需結合兩者的本義及古漢語用法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
“谏”的本義:
- 指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其改正錯誤或過失。這是其最核心的含義。《說文解字》釋為:“谏,證也。”段玉裁注:“謂以言正之也。”意指用言語來匡正錯誤。
- 引申為進谏的行為或言論。
-
“難”在此處的含義:
- 在“谏難”一詞中,“難”讀作
nàn
,取其诘問、責難、駁斥、非難 的含義。
- 《說文解字》釋“難”為“鳥也”,本義是一種鳥,但很早就假借來表示“困難”、“責難”等義。在表示“責難”時,強調提出質疑、進行反駁或施加壓力。
-
“谏難”的合成義:
- 結合“谏”的“規勸、進谏”和“難”的“責難、诘問”,“谏難”意指在進谏時遭遇的責難、反駁或非議。它描述的是一種情境或狀态:
- 進谏者受到的非難:指臣子或下屬向君主、上級提出規勸意見時,遭到對方的反駁、斥責或施加的壓力。
- 對進谏行為的阻撓:指進谏這一行為本身遇到了來自被谏者或其他方面的困難、阻力或質疑。
- 簡而言之,“谏難”指直言規勸時所遇到的困難、責難或阻力。
-
引申與語境:
- 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忠臣義士在勸誡君王時所面臨的艱難處境和風險,體現了古代政治中直言敢谏的艱難和危險性。
- 例如,在描述曆史事件或人物傳記時,可能會說某位大臣“不避谏難”,意指他不畏懼因進谏而可能招緻的責難或危險。
-
例證(來自權威辭書):
- 雖然“谏難”作為一個固定詞條在現代常用詞典中收錄較少(更常見于古漢語語境或大型曆史語文詞典),但其構成和含義清晰。其意義在分析古文獻時可以得到印證。
- 例如,唐代王維《送韋大夫東京留守》詩中有“慷慨念王室,從容獻官箴。…… 屢枉天書降,非唯谏難任。” 這裡的“谏難任”可以理解為“承擔進谏之責的艱難”或“難以承受谏诤帶來的責難”,體現了“谏難”所包含的艱難與壓力之意。
“谏難”意指在向君主或尊長進谏、規勸時,所遭遇到的責難、反駁、非議以及由此産生的困難和阻力。 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直言敢谏者所面臨的政治風險和社會壓力。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該詞典是收錄漢語詞彙最豐富、釋義最權威的大型曆史性語文辭典之一,對古漢語詞彙的釋義尤為詳盡可靠。其對“谏”和“難(nàn)”的釋義是理解“谏難”的基礎。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該詞典專門收錄古代文獻中的常用詞和難詞,釋義注重古義和語境,是理解“谏難”這類古語詞的權威工具書。
- 《辭源》(商務印書館): 作為一部主要用來解決閱讀古籍時關于語詞典故和有關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識性疑難問題的工具書,其對“谏”和“難”的古義解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其引用的書證也有助于理解“谏難”的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谏難”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冒着危險向君主或上級提出規勸,強調忠誠與勇氣并存的行為。其核心意義在于:即使面臨困境或風險,仍堅持直言進谏。
詳細解析
-
詞義拆分
- 谏:指規勸君主、尊長或上級,使其改正錯誤。
- 難:此處指困難、危險,而非“災難”或“責難”。
-
曆史背景
源自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尤其體現儒家思想中“匡救時弊”的理念。例如,漢代王充《論衡·程材》提到:“儒生不習于職,長于匡救,将相傾側,谏難不懼。”表明儒生即使不熟悉職務,仍以規勸為己任。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臣子、下屬在政治或道德層面冒死直谏的行為,如“魏征谏唐太宗”等典故即符合“谏難”的精神。
出處與引用
- 最早記載:漢代王充《論衡·程材》中的“谏難不懼”是典型用例。
- 現代應用: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強調忠誠與勇氣的結合。
補充說明
- 近義詞:犯顔直谏、冒死進谏。
- 反義詞:阿谀逢迎、明哲保身。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語境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論衡》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懊惋禀安獘俗部秩彩灰裁剖饞痨痞朝貴穿繃楚王次品待盡丹字大期狄鞮東山高卧飛黃騰踏飛神富春乖動瑰谲沽虛孤蹤皇祖妣煇麗回注混窮矯世極際稽考鸠哺空洞曠敗揆景虧紊蠻鞭尼厖古槃盂澎湃剖腹藏珠氣悶悶青绫曲瓊散質上仁擅室沈想十清九濁私誓碎聒天子氣剸裁外郡畏難悟徹誣伏烏塗鹹秦肖翹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