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難的意思、谏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難的解釋

謂冒着危險進行規勸。 漢 王充 《論衡·程材》:“儒生不習於職,長於匡救,将相傾側,諫難不懼。”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谏難”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冒着危險向君主或上級提出規勸,強調忠誠與勇氣并存的行為。其核心意義在于:即使面臨困境或風險,仍堅持直言進谏。


詳細解析

  1. 詞義拆分

    • 谏:指規勸君主、尊長或上級,使其改正錯誤。
    • 難:此處指困難、危險,而非“災難”或“責難”。
  2. 曆史背景
    源自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尤其體現儒家思想中“匡救時弊”的理念。例如,漢代王充《論衡·程材》提到:“儒生不習于職,長于匡救,将相傾側,谏難不懼。”表明儒生即使不熟悉職務,仍以規勸為己任。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臣子、下屬在政治或道德層面冒死直谏的行為,如“魏征谏唐太宗”等典故即符合“谏難”的精神。


出處與引用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語境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論衡》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谏難》的意思

《谏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可以分解為“谏”和“難”。

“谏”的意思是勸告、規勸;“難”的意思是困難、不易。

因此,整個詞語《谏難》的意思是勸告和對抗困難。

拆分部首和筆畫

“谏”的部首是讠,共5個筆畫;“難”的部首是阝,共7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谏難》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韓信陳涉世家》中,形容韓信可以堅決地奮發對抗困難。

繁體字中,“谏”和“難”分别是「諫」和「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谏”字寫作“諫”,“難”字寫作“難”。

但是,即使字形有所變化,詞語《谏難》的意思仍然保持不變。

例句

1. 他勇敢地谏難,提出了自己對這個項目的質疑。

2. 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勇于谏難,尋找解決的辦法。

組詞

1. 谏言:勸告的話語。

2. 谏诤:直言勸谏,對不合理的事進行批評。

3. 谏逐:勸退,勸告某人離開。

近義詞

1. 規勸:勸告、勸說。

2. 勸告:告誡、忠告。

3. 勉勵:鼓勵、激勵。

反義詞

1. 附和:迎合、順從。

2. 退縮:畏縮、膽怯。

3. 屈服:順從、服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