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的第二天。一說為前一天。 唐 杜甫 有《小寒食舟中作》詩。 仇兆鳌 題解:“《杜臆》:小寒食,注謂寒食前一日,誤,蓋寒食次日也。《歲時記》: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寒食。據曆在清明前二日。廣義注:禁火三日謂至後一百四日、五日、六日,乃知小寒食是六日,總在三日内,故雲佳辰。次日清明,始有新火,故食猶寒;禁火則酒亦寒,故雲強飲。詩意甚明。” 朱東潤 《杜甫叙論》:“這一年的清明過了,寒食到來,寒食過了,還有小寒食。”
“小寒食”是一個與中國傳統節氣及習俗相關的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小寒食”指寒食節的第二天,另一說為寒食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是冬至後的第105天,通常在清明節前1-2日,主要習俗是禁火、吃冷食(如寒食粥、青團等)。
關于具體日期存在兩種觀點:
寒食節與清明節緊密相關,禁火三日(寒食前一日至後一日)的習俗延續到清明,因此“小寒食”也被視為寒食與清明過渡期的标志。
需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區分:小寒是冬季第5個節氣(公曆1月5日左右),而“小寒食”特指寒食節前後的日期。
如需進一步了解寒食節習俗或杜甫詩作背景,可參考《歲時記》《杜詩詳注》等文獻。
《小寒食》是指農曆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即大寒後的第三個節氣。在這個時節,氣溫逐漸回暖,寒冷漸漸減弱。人們可以享受美食和戶外活動的樂趣。
拆分部首:小(小字旁)、寒(宀字旁)。
拆分筆畫:小(3畫)、寒(12畫)、食(9畫)。
《小寒食》源于中國古代農曆節氣的劃分。古人以農事為基礎,将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以利農耕、生産和生活安排。
繁體寫法為「小寒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小寒食」的字形稍有不同。具體寫法如下:
小:小字旁下方有一橫,表示字的大小。
寒:上方是宀字旁,下方是日字旁,表示冷寒的室内氣候。
食:左右兩邊是米字旁,表示食物。
例句:小寒食時,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晚餐。
組詞:寒食節、寒食絲、小吃。
近義詞:小寒。
反義詞:大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