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舍贈送。《舊唐書·黃巢傳》:“時 巢 衆累年為盜,行伍不勝其富,遇窮民於路,争行施遺。”
“施遺”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讀音為shī yí,意為“施舍贈送”。該詞強調主動給予財物或幫助他人,常用于描述對貧困者的救濟行為。
出處與引證
最早見于《舊唐書·黃巢傳》:“時巢衆累年為盜,行伍不勝其富,遇窮民於路,争行施遺。”此處描述黃巢軍隊因長期劫掠積累財富,遇到窮人時争相施舍。
近義詞與反義詞
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風創作中,強調對弱勢群體的無償幫助。
擴展說明
“遺”在此處讀yí,意為“給予”,而非“遺失”。需注意與“施舍”的細微區别:“施遺”更側重主動、慷慨的贈與行為。
《施遺》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具有寄托、授予之意。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進行解釋。
《施遺》由“斤”和“辶”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斤”是上部的部首,表示“刀”的形狀,“辶”是下部的部首,表示“行走”的意思。它總共由11個筆畫組成。
《施遺》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常用于表達将某種東西或情感贈予他人的意思。在古代社會中,人們通過施舍一些物品、金錢、知識或情感來表達關愛和幫助他人。
繁體字“施遺”與簡體字“施遺”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不同。
在古代書法中,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斷的演變。關于《施遺》一詞的古代寫法的變化不是很明确,但可以根據古代文獻和碑銘的記載,大緻了解到漢字的形狀和結構在演變過程中有所改變。
1.他施遺以財物,幫助了那位貧困的老人。
2.這座古老的廟宇是為了紀念那些為公益事業施遺的人們。
施舍、施以、施行、施粥、慷慨施,施展、施主、施加、施予等。
贈予、賜予、給予、布施。
索取、接受、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