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拒卻的意思、拒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拒卻的解釋

見“ 拒卻 ”。


亦作“ 拒卻 ”。拒絕;推卻。 明 唐順之 《佥事孫公墓志銘》:“公始至, 恩 繡胸背,持刺上謁,公拒卻之,然亦未遽誦言罪恩也。”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其門下生﹞願有以為公壽,公固閉閣不與通。日召其故人飲酒,故人有稍稍言及者,益拒卻之。” 葉聖陶 《倪煥之》三一:“如果實在不得空,今天來明天去也好,但拒卻是不行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拒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拒絕、推卻,常見于書面或文學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文獻與用法

  1. 古籍例證

    • 明代《初刻拍案驚奇》提到:“唐卿……有時正顔拒卻”,描述态度嚴肅地拒絕他人。
    • 清代侯方域《司成公家傳》中,用“益拒卻之”表示更堅決地推辭。
  2. 現代使用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用于書面或強調委婉拒絕的場景,如“拒卻他人的饋贈”。


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拒卻

拒卻(jù què)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拒絕、排斥、不接受等意思。該詞由“拒”和“卻”兩個部分組成。

拒(jù)是一個獨立的漢字,由“扌”(手)和“反”兩個部首組成,拼音為jù。扌表示手的意義,反表示反對的意義,拼在一起表示用手阻止、拒絕。

卻(què)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由“卩”和“去”兩個部首組成,拼音為què。卩表示印信的形狀,去表示走的意義,拼在一起表示拒絕、遠離。

拒卻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出現在《詩經·小雅·車騎》中,“藐藐昊天,予無恃之。拒則長庚,矢則宵迪。” 古代人們常用拒卻來表示排斥、不接受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拒卻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拒卻為例,其古時寫法為“拒卻”。

一些包含拒卻的例句:

1. 他拒卻了我對他的邀請。

2. 公司對不符合條件的申請進行了拒卻。

3. 她用堅定的眼神拒卻了他的求婚。

通過拆分部首來組詞,可以形成一些相關詞語,例如:

拒絕、拒絕讓步、拒絕承認、拒絕合作

與拒卻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排斥、回絕、拒絕等。

與拒卻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接受、歡迎、接納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