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山的意思、负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山的解释

(1).背山。喻力不胜任。《庄子·应帝王》:“其於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蚉负山也。” 成玄英 疏:“蚉虫至小,山岳极高,令其负荷,无由胜任。” 北齐 刘昼 《新论·均任》:“是以君子量才而授任,量任而授爵,则君无虚授,臣无虚任,故无负山之累,折足之忧也。” 周实 《痛哭》诗之四:“壮志未酬填海岛,痴心枉作负山蟁。”

(2).背后依山。《汉书·南粤传》:“且 番禺 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可为国。”《新唐书·突厥传上》:“帝见怜之,以 虢州 负山,外麕鹿,有射猎之娱,乃拜为刺史。” 清 吴伟业 《鹿樵纪闻·绣花针传》:“ 恩平 负山带海,俗习剽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负山"是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可从字源和典籍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面本义 "负"在《说文解字》中注为"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本指背负、承担之意;"山"作为自然物象,在《尔雅·释山》中被定义为"土高有石"(来源: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2000年版)。二字组合构成"背负山岳"的直观意象,如《列子·汤问》记载愚公移山时"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即暗含"负山"之态。

二、引申义项

  1. 力不能及之喻:出自《庄子·应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蚉负山也",比喻承担超越能力范围的重任。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疏解此句时强调"负山喻力微任重"(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庄子集释》1985版)。

  2. 镇守险要:军事地理术语,见《读史方舆纪要·北直方舆纪要序》"居庸、紫荆、山海诸关,负山控塞",指依凭山险建立防御体系。清代顾祖禹在此书卷十详述燕山山脉的战略地位时多次使用该词(来源:中华书局《读史方舆纪要》2005年校注本)。

  3. 厚重积淀:文学修辞用法,如《文心雕龙·事类》"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是以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众美辐辏,表里发挥",虽未直用"负山"二字,但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评此段时以"负山涵海"喻学问积累(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心雕龙义证》2010版)。

网络扩展解释

“负山”是一个汉语词汇,包含两层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与来源

  1. 比喻力不胜任
    此义源于《庄子·应帝王》中的典故:“其於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蚉负山也。” 成玄英注解称,蚉虫(一种小虫)背负高山,显然无法胜任,以此比喻承担远超自身能力的责任。后世如北齐刘昼《新论·均任》中也用“负山之累”形容任务过重。

  2. 背后依山(地理描述)
    指地形或建筑背后依靠山体,如《汉书·南粤传》载:“番禺负山险阻”,形容地势险要。清代吴伟业《鹿樵纪闻》中“恩平负山带海”也属此类用法。

二、应用与例句

三、综合解析

“负”在此词中取“背负”或“依靠”之意,结合不同语境可衍生出抽象(能力不足)与具象(地理特征)两种解释。需注意区分具体使用场景,避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庄子》《汉书》等文献,或查看搜索来源中的具体网页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嗷嗷待食阿士八府巡按背剪猋迅闭幕操舍儳乱宸居刺兵辏队大调定衣东班发窘房户风入松负侯轨节股战而栗哈什壶关老扈翌挟私捷疾鬼解题旧闻开胶坤倪廊市録略论刺买酎毛竹靡货愍不畏死嗫嗫炮架平心定气前程远大硗戛秦琼濡没弱尚始立霜砧恕不奉陪四民汤饼局塔然停浸停妻再娶头欵图南翼途众未竟之志微茫五驭枭俊禽敌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