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圖白忒的意思、圖白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圖白忒的解釋

清 代文獻中對 西藏 及其附近地區的稱謂。又作 圖伯特 、 土伯特 、 退擺特 ,是 吐蕃 的音變。參見“ 圖伯特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圖白忒(音:tú bái tuī)是漢語中對藏語詞彙“བོད”(拉丁轉寫:bod)的一種曆史音譯形式,專指中國西藏地區。該詞主要出現在元、明、清三代的官方文獻及地理志書中,是“西藏”這一現代标準稱謂形成前的古稱之一。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語義

  1. 藏語本源

    “圖白忒”源自藏語“བོད”(bod),為藏族自稱,原意為青藏高原核心區域的族群與地理範疇。該詞在吐蕃王朝時期(7-9世紀)已廣泛使用,後隨漢藏文化交流進入漢語典籍。

    來源:《藏漢大辭典》(民族出版社,1985)

  2. 漢字音譯演變

    元代文獻《元史·地理志》記作“土伯特”,明代《西域行程記》稱“圖伯特”,至清代《衛藏通志》固定為“圖白忒”。漢字音譯差異源于不同時期官話發音及譯者方言習慣,但均指向同一藏語詞彙。

    來源:《清史稿·地理志》《衛藏通志》卷三


二、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1. 清代官方文書

    康熙、雍正朝奏折與地圖中頻繁使用“圖白忒”指代西藏,如《康熙皇輿全覽圖》标注西藏為“圖白忒部”,凸顯其行政歸屬。乾隆後期因規範地名,逐步改用“西藏”。

    來源:《清實錄·聖祖實錄》卷二百八十四

  2. 地理典籍記載

    《西域同文志》(1763年)明确釋義:“圖白忒,即唐古特人所居之地,今稱西藏”,佐證其作為地域名稱的過渡性地位。

    來源:《欽定西域同文志》卷二十四


三、現代漢語中的定位


引用文獻來源

  1. 《藏漢大辭典》(民族出版社,1985)
  2. 《清史稿·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衛藏通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4. 《清實錄·聖祖實錄》(中華書局影印本)
  5. 《欽定西域同文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4)

注:因部分古籍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版本為準。建議使用現代規範名稱“西藏”。

網絡擴展解釋

“圖白忒”是清代文獻中對西藏及其附近地區的稱謂,屬于曆史地理名詞。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圖白忒”是清代官方及文獻中使用的對西藏及其周邊區域的稱呼,屬于音譯詞彙。其核心範圍與現代西藏自治區大緻對應,但可能包含曆史上鄰近的藏族聚居區域。

2.詞源與演變

3.語言與用法

4.曆史背景

清代文獻使用“圖白忒”等音譯詞,反映了當時對邊疆地區名稱的漢語轉寫習慣,這類詞彙多用于官方文書、地理志及外交文件中。


該詞是清代對西藏地區的音譯稱謂,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清史稿》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博極逋流撤簾侈袤從閑厝火積薪雕滅發木逢門風問分宥幹嘉勾乙官班關紐孤立語孤帳和衣而卧合陣慌亂胡簶火城護塞賤地嘉粟介意矜谑禁印疾甚居艱峻垝棶木雷動鍊行戀土鄰長離羣索居鸾緘髦昏抹工排棄鵬風卭竹全受全歸苒若上谳深賊十八埊獄示短獅頭鵝守候霜豔誰差疏鹵説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特磬通饬頹廢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