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洽背的意思、汗流洽背的詳細解釋
汗流洽背的解釋
同“ 汗流浹背 ”。《舊唐書·昭宗紀》:“ 昭宗 臨軒自諭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節,稱兵入朝,不由奏請,意在何在?’ 茂貞 、 行瑜 汗流洽背,不能對。”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三:“左右悉聞 齊氏 哀訴之聲,驚起來視,即 齊氏 汗流洽背,精神怳然。”
詞語分解
- 汗的解釋 汗 à 由身體的毛孔排洩出來的液體:汗水。汗流浃背。 出汗,使出汗:汗顔(因羞慚而出汗;泛指慚愧)。汗馬功勞。汗牛充棟。 汗 á 〔可(?)汗〕見“可”。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背的解釋 背 è 人體後面從肩到腰的部分:背脊。背包。背影。 物體的後面或反面:背面。刀背。背後。背景。 用背部對着,與“向”相對:背光。人心向背。 向相反的方向:背地性(植物向上生長的性質)。背道而馳。 避開
網絡擴展解釋
“汗流洽背”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釋義
指汗水濕透整個背部,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 形容極度驚恐或羞愧:多用于因緊張、恐懼或慚愧導緻的出汗狀态()。
- 描述體力消耗大或天氣炎熱:強調出汗量多,衣服被浸透的情景()。
二、出處與演變
- 曆史文獻:最早見于《舊唐書·昭宗紀》,記載李茂貞等人因被皇帝質問而“汗流洽背,不能對”,體現其恐懼含義()。
- 與“汗流浃背”關系:兩者為同義詞,“洽”與“浃”均表“濕透”,部分古籍中混用,現代更常用“汗流浃背”()。
三、用法
- 語境:可用于描述心理狀态(如緊張、羞愧)或生理狀态(如勞累、炎熱)。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狀語,如:“他緊張得汗流洽背”()。
四、近義詞
- 情感類:心驚膽戰、惶恐不安
- 狀态類:大汗淋漓、汗如雨下()
五、例句
- 曆史場景:面對昭宗的質問,李茂貞汗流洽背,無言以對。()
- 現代場景:夏日正午的工地,工人們勞作得汗流洽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用法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成語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汗流洽背的意思
汗流洽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汗水從腦後流到背上,形容非常疲倦或恐懼到極點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汗:水部,二畫
流:水部,十一畫
洽:水部,九畫
背:背部,五畫
來源
《漢書·霍光傳》中有“會意之學,非世而賢者不能善也,以至于汗流洽背。”這個成語出自建安七子之一華歆的名著《會賭經》。它描述了兩人在下棋時競相下得激烈,驚險的情況。
繁體字
汗流洽背(繁體字:汗流洽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汗(汗+少+水),流(瀏),洽(滿+水),背(脊+月)。
例句
1. 經過長時間的奔跑,他累得汗流洽背。
2. 想到即将面對的考試,她感到汗流洽背。
組詞
汗流如注、洽談會、流汗成河、背負重擔
近義詞
汗如雨下、汗珠直下、累得汗如雨下
反義詞
毫不費力、無所畏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