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穢史的意思、穢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穢史的解釋

(1).歪曲曆史本來面目的史書。《北史·魏收傳》:“﹝ 魏收 奉詔撰 魏 史,﹞夙有怨者,多沒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 魏收 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當使入地……’于是衆口諠然,號為穢史。” 清 錢謙益 《贈副都禦史梅公神道碑》:“惟夫子哀而賜之銘,所以表國功,正穢史,修廢典,胥於是乎在。”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野史傳奇往往存 三代 之直,反勝穢史曲筆者倍蓰。”

(2).不光彩的生活史。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父子兄弟君臣薦進獻納如此,亦可謂之穢史矣。” 端木蕻良 《<紅樓夢>隨記》:“ 脂硯 認為 秦可卿 平日待人接物,大有可取,因此不該把她的穢史,公之于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穢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記載失實、歪曲真相或内容污穢不堪的曆史記載。該詞源于中國古代史學批評,尤其與南北朝時期北齊史學家魏收所撰《魏書》引發的争議密切相關。以下從權威典籍、語義演變及現代應用角度分層闡釋:


一、古籍本源釋義

  1. 史實篡改說

    特指史官因個人好惡或政治壓力故意歪曲史實。典出《北史·魏收傳》:「收頗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沒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後世人稱其書為「穢史」,如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引唐劉知幾評:「魏收黨附北齊,褒貶肆情,時論謂之穢史」。

  2. 内容污穢說

    引申指史書中包含荒淫、暴力等違背倫理的記述。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批評部分野史「采摭鄙瑣,徒污簡牍」,此類記載亦被歸為穢史範疇。


二、現代詞典定義


三、文化語境中的延伸語義

  1. 史學批判術語

    用于質疑官方史書的客觀性,如梁啟超《新史學》斥二十四史「不過帝王之譜牒」,暗含對正統史書中「穢史」成分的批判。

  2. 社會隱喻用法

    現代語境中可泛指僞造、低俗的文化記錄(如虛假傳記、色情文學),如魯迅《且介亭雜文》稱某些文人傳記為「替權貴粉飾的穢史」。


四、權威例證溯源


五、語義結構分析

語素 本義 在"穢史"中的貢獻義
污濁、肮髒 内容不潔/道德敗壞
曆史記載 文本載體/官方記錄

此結構凸顯「以文字污染曆史」的批判性,與「信史」「正史」形成對立概念。


參考文獻

  1. 李延壽《北史·卷五十六》,中華書局,2016.
  2. 梁啟超《新史學》,商務印書館,2014.
  3. 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
  5.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三聯書店,2019.(論及史料真僞辨正)

(注:為符合學術規範,部分古籍采用通行點校本信息;現代著作标注出版社及年份,期刊注明刊期)

網絡擴展解釋

“穢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歪曲曆史的史書
    指因作者主觀偏見或利益驅使,未能客觀記錄史實的著作。例如《北史·魏收傳》記載,北齊史官魏收在編纂《魏書》時,因個人恩怨刻意貶低或擡高某些人物,導緻該書被時人譏諷為“穢史”。清代學者錢謙益、王士禛等也常用該詞批判不實的曆史記載。

  2. 不光彩的生活經曆
    用于形容個人或群體在道德、行為上的污點。例如宋代《雞肋編》提到“父子兄弟君臣薦進獻納如此,亦可謂之穢史矣”,即批評不端的人際關系。


二、曆史典故與典型例證

《魏書》被稱為“穢史”的緣由
魏收在編撰北魏曆史時,因收受賄賂、挾私報複,導緻記載嚴重失實。例如他對有私怨的人物“多沒其善”,甚至揚言可隨意将人“舉之上天”或“按之入地”。盡管後世對《魏書》進行了修訂,但“穢史”之名仍成為史學批評的典型案例。


三、使用場景與文化内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魏書》的修訂過程),可參考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闇敝備衛逼束不語先生材薮承蔭癡人癡物初度抵塞獨峰駝防旱匪夷匪惠豐嶽複刻感今思昔稾鞂鼓點子裹角寒憊黃土荒越慧質火厄矯形積疾溘然控避蠟火離拆理工罹麗領胡貓尿齧肥紐星膩友披膊噗喇喇潛志巧捷萬端三謠社會青年深春省録慎夏折楊石中黃子首議熟戶暑晏訟直淘汰鼗武蜩蚻蓪草托幽玩日愒時玩神聞風而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