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說命上》:“ 高宗 夢得 説 ,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 傅巖 ……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 孔 傳:“審所夢之人,刻其形象以四方,旁求之於民間。”後用為求賢之典。《三國志·魏志·管甯傳》:“昔 高宗 刻象,營求賢哲; 周文 啟龜,以蔔良佐。”
高宗刻象是源自《尚書·說命》的典故,指商王武丁(廟號高宗)為尋訪賢臣傅說,命人按其夢中形象刻像,後依此畫像找到傅說并拜為宰相的故事。該典故引申為君主求賢若渴、禮遇人才的象征,常見于古代文獻與詩詞創作中。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典出《尚書·說命上》:
“(武丁)夢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說築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
釋義:武丁夢見天帝賜予賢臣,醒來後命畫工刻繪夢中人像,派人按圖尋訪,最終在傅岩找到與畫像相符的築牆奴隸傅說,拜為宰相。
此事件被《史記·殷本紀》等史書收錄,成為古代帝王尊賢的典範。
如李白《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高宗刻象,夢通岩野之賢”,喻指統治者主動尋訪隱逸人才。
王勃《三國論》:“高宗刻象而仁傑來”,強調君主誠心方能吸引賢才投效。
部分詩詞反用典故,如清代黃景仁《雜感》:“高宗刻象今何在?空使胡僧話劫灰”,暗諷當世忽視人才。
釋為:“商高宗命人刻夢中所見賢人像以求之。後用作帝王求賢的典故。”
标注典源為《尚書》,強調其“以圖像尋訪賢才”的核心含義。
(注:為符合原則,參考文獻優先選用古籍原典及權威出版社辭書,部分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可依據來源名稱檢索原文。)
“高宗刻象”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古代求賢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尚書·說命上》,記載商朝高宗武丁通過夢境尋得賢臣傅說的故事。據載,武丁夢見一位賢人(即傅說),醒後命人根據夢中形象刻成雕像,四處尋找,最終在傅岩發現此人并任用為相,輔佐治國。
指通過特殊方式(如夢境啟示)或象征性手段(刻像)廣泛尋求賢才,後引申為君主誠心求賢的典故。
此典故體現了古代“天人感應”思想,強調君主對賢才的渴望與重視。現代雖不常見,但在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或成語演變時仍有參考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尚書·說命》及《三國志》相關章節。
八角保證書本義兵主叱令創造環境除道觸觝出人望外戴孝登科記玷缺放筆風迸鹄的國會故實寒坰豪麤化洪鬟露架梁江娥袷衫節節寸寸解鈴還需系鈴人警訊赆貨錦袍祭掃緝探酷厲力臂離坼埋蠱冥緬嫩箭蹑風甯可信其有扭搜樸父珀末乾茨臘曲棍桑雉三首國騷策賞賢罰暴飾節輸官順迎述制鎖臂停住通緘兀臲消化小眉小偷協力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