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賢罰暴的意思、賞賢罰暴的詳細解釋
賞賢罰暴的解釋
猶賞善罰惡。《韓非子·八經》:“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
詞語分解
- 賞的解釋 賞 (賞) ǎ 指地位高的人或長輩給地位低的人或晚輩財物:賞金。賞賜。獎賞。賞罰分明。 因愛好某種東西而觀看:賞閱。賞析。賞花。賞月。欣賞。鑒賞。賞心悅目。 認識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給予重視:賞識
- 暴的解釋 暴 à 強大而突然來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漲。暴發。風暴。暴風驟雨(亦喻聲勢浩大、發展迅猛的群衆運動)。 過分急躁的,容易沖擊的:脾氣暴躁。暴跳如雷。 兇惡殘酷的:兇暴。暴虐。暴君
專業解析
“賞賢罰暴”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在于通過明确的獎懲機制來治理國家或管理事務,具體指獎賞賢能之士,懲罰暴虐之徒。以下從漢語詞典和典籍的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成語構成與字義解析
- 賞 (shǎng): 本義指賜予、獎勵有功績或才能的人。引申為贊揚、賞識。
- 賢 (xián): 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本義為多才、能幹,後特指品德高尚、才能出衆者。
- 罰 (fá): 本義指懲治、處分有過錯或犯罪的人。引申為警戒、懲戒。
- 暴 (bào): 指兇惡殘酷的人或行為。本義為曬,引申為顯露、兇惡、欺淩弱小者。
二、成語本義與引申義
- 核心本義: 明确地指獎勵賢德有才之人,懲治兇惡殘暴之徒。這是一種治國理政或管理團隊的基本原則,強調通過公正的賞罰來引導社會風氣、維護秩序、激勵善行、遏制惡行。
- 引申義/應用範圍:
- 治國方略: 是古代法家、儒家等學派都強調的重要治國理念,被視為君主明辨是非、維護正義、穩定統治的關鍵手段。賢明的君主通過“賞賢”吸引人才、鼓勵美德;通過“罰暴”震懾奸邪、保護良善。
- 管理原則: 廣泛應用于現代組織管理、團隊建設中,指領導者應公正地獎勵有貢獻、品德好的成員,懲罰或糾正品行不端、危害集體利益的行為,以建立公平、高效的環境。
- 社會公正: 體現了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樸素價值觀。
三、典籍出處與權威釋義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雖其精确的四字組合形式在先秦最核心典籍中不常以固定詞組出現,但其思想内涵在衆多重要文獻中反複闡述并被後世總結為“賞賢罰暴”:
- 《韓非子·八經》: “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 這是對“賞賢罰暴”思想最直接、最經典的表述之一。韓非子明确指出,獎賞賢能、懲罰暴虐是推行善政的最高表現;反之,獎賞暴虐、懲罰賢能則是助長惡行的極緻。《韓非子》作為法家集大成之作,其論述具有極高的思想權威性。
- 《荀子·強國》: “賞賢使能以次之…” 荀子強調治國需按等級次序賞賜賢能、任用能人。雖未直接連用“罰暴”,但其“隆禮重法”思想包含了對不義行為的懲戒,“賞賢”是其積極治理策略的核心一環。荀子作為儒家大師,其觀點代表了儒家經世緻用的一面。
- 《史記·太史公自序》: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别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 司馬遷指出《春秋》的微言大義在于褒揚賢良、貶斥不肖(包括暴虐者)。這深刻體現了“賞賢罰暴”作為曆史評判和道德準則的重要性。
- 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将“賞賢罰暴”作為詞條收錄,釋義為“獎賞賢人,懲罰暴虐”。該詞典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雖未單獨收錄此四字成語,但對“賞罰分明”(與“賞賢罰暴”内涵高度一緻)的解釋“該賞的賞,該罰的罰,處理清楚明白”,以及“賢”、“暴”的釋義,共同構成了理解該成語的基礎。該詞典是現代漢語規範使用的權威标準。
四、思想内涵與重要性
“賞賢罰暴”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深刻的治國理政哲學和倫理原則:
- 導向作用: 為社會成員樹立了明确的行為标杆——向賢者學習,遠離暴行。
- 公平基石: 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不可或缺的手段,讓付出和德行得到回報,讓罪惡受到制裁。
- 秩序保障: 通過威懾(罰暴)和激勵(賞賢),有效維護社會秩序和組織穩定。
- 人才興國: “賞賢”是吸引、留住和激勵人才的關鍵,是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
來源參考:
- 思想内涵與典籍引用:基于《韓非子》(中華書局點校本)、《荀子》(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等經典文獻的普遍解讀。
- 辭書釋義:援引自《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的權威定義。
網絡擴展解釋
“賞賢罰暴”是一個古代成語,其核心含義為獎勵賢能之人、懲治兇暴之徒,體現了對德行與才能的推崇,以及對惡行的堅決抵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強調兩種對立的社會治理态度:
- 賞賢:對有才德的人給予獎勵和重視。
- 罰暴:對兇殘暴戾之人進行懲罰和壓制。
二、出處與背景
- 文獻來源:最早出自《韓非子·八經》,原文為:“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
- 思想背景:體現了法家思想中“賞罰分明”的治國理念,主張通過明确的獎懲制度維護社會秩序。
三、結構與用法
- 成語結構:聯合式(由“賞賢”與“罰暴”兩個動賓短語并列構成)。
- 感情色彩:中性,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
- 使用場景:常用于描述治國策略、組織管理或社會規範,例如:“治理國家需賞賢罰暴,方能長治久安。”
四、延伸解讀
- 與“賞善罰惡”的關系:二者含義相近,但“賞賢”更側重才能與德行兼備者,“賞善”範圍更廣,包含一切善行。
- 現代意義:可引申為職場、團隊中激勵優秀人才、約束不良行為的機制。
五、注意事項
- 例句參考:古籍中多用原句,現代語境下可根據實際場景靈活化用,例如:“企業應建立賞賢罰暴的考核制度。”
- 權威性說明:漢典等工具書均收錄此詞條,釋義與古籍記載一緻。
“賞賢罰暴”不僅是曆史治世理念的縮影,也可為現代管理提供借鑒。如需進一步了解《韓非子》原文背景,可參考戰國法家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柏子嘗受丹芝盜魁大樣德音東洋車斷垣殘壁販海鳳陽耕藉河滿盍戠寰縣匠畫堅垎鑒誡椒桂解剖學畸流逸客警巡院均稅菊水勑書來蹤去路骊阿遛狗龍化蒙受摹本鳥彜賠鈔鋪排乾昧齊斷祈祓穹昊瓊羽虬珠雀弁三八作風三鑒三婆兩嫂傻眼生産者盛日繩正石涅識曲式望收璧忪蒙憳忒通年娃娃魚倭扇烏愛晤見相傾習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