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蠱的意思、埋蠱的詳細解釋
埋蠱的解釋
指埋藏以巫術詛咒害人用的木偶等物。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貝編》:“ 天後 任酷吏羅織……時酷吏多令盜夜埋蠱遺讖於人家,經月,告密籍之。”
詞語分解
- 埋的解釋 埋 á 葬:埋葬。 把東西放在坑裡用土、雪、落葉蓋上:掩埋。埋地雷。 隱藏:埋沒(?)。埋伏。埋頭。隱姓埋名。 埋 á 〔埋怨〕因為事情不如意而對人或事物表示不滿、責怪(“怨”讀輕聲)。 筆畫數:
- 蠱的解釋 蠱 (蠱) ǔ 傳說中的一種人工培養的毒蟲,專用來害人:蠱惑。 人腹中的寄生蟲。 毒害人之物:蠱毒。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埋蠱”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 發音與注音:拼音為mái gǔ,注音為ㄇㄞˊ ㄍㄨˇ。
- 詞義:指埋藏通過巫術詛咒害人用的木偶等物品。這種行為在古代常被用作一種隱秘的陷害手段。
曆史用例
根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貝編》記載,武則天時期酷吏曾利用“埋蠱”作為政治迫害工具:
- 具體手段:派遣盜賊在夜間将詛咒物(如木偶、谶語)埋于他人家中,過一段時間後再告發對方,以此羅織罪名。
- 比喻意義:衍生為“栽贓陷害”,即先埋藏證據再揭發,以達到誣陷的目的。
相關延伸
- 文化背景:巫蠱之術在古代被視為禁忌,常與權力鬥争、民間迷信關聯。《國語辭典》等文獻也收錄了該詞,強化了其曆史真實性。
- 現代使用:如今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隱秘的陷害行為,例如“埋蠱之計”可比喻暗中設局。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酉陽雜俎》或相關曆史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埋蠱
埋蠱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埋和蠱。
拆分部首和筆畫
埋蠱的部首是⼥(女字旁),埋的筆畫數是10,蠱的筆畫數是11。
來源
《埋蠱》一詞最早出現在《清異錄·二家史》中,形容受人以迷惑、施以妖術或巫術的行為。後來,這個詞被廣泛用于描述人們被迷惑、被詛咒,心思被控制的狀态。
繁體
《埋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埋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埋蠱」的寫法是「埋+蠱」。
例句
1. 他好像被人埋蠱了,總是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
2. 這個城市被埋蠱了,人們的心思都變得很不正常。
組詞
1. 埋怨: 表示因為某事感到不滿或不快,發牢騷。
2. 蠱惑: 指以謊言或欺騙手段迷惑他人,使其産生不正确的想法或行為。
近義詞
迷惑、神秘。
反義詞
清醒、明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