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玷闕 ”。1.白玉上的斑點、缺損。也指玉上出現斑點、缺損。 唐 程長文 《書情上使君》詩:“但看洗雪出圓扉,始信白珪無玷缺。” 宋 戴埴 《鼠璞·魏相許伯》:“士大夫出處如渾金白玉,不可玷闕。”
(2).比喻缺點,過失。《漢書·韋玄成傳》:“ 玄成 復作詩,自著復玷缺之囏難,因以戒示子孫。” 唐 皮日休 《三羞》詩之一:“王臣方謇謇,佐我無玷缺。” 宋 蘇轼 《萬石君羅文傳》:“吾與兒輩處,每慮有玷缺之患。”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若行有玷缺而才不能供國事者,則無論男女皆不得為公民。”
“玷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義、比喻義及用法場景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本義
指白玉上的斑點或缺損()。例如《漢書》中提到的“白珪無玷缺”,即以玉的純淨無瑕比喻品德高潔。
比喻義
引申為人或事物的缺點、過失()。如宋代蘇轼《萬石君羅文傳》中“有玷缺之患”,即指品行或事物的瑕疵。
文學與典籍
多用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如唐代程長文詩“始信白珪無玷缺”,強調完美無缺;宋代戴埴《鼠璞》提到“士大夫不可玷阙”,比喻士人應保持德行高潔()。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中仍可表示“因污點或缺陷而失去原有價值”的狀态()。
如需具體古籍例句或進一步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獻()。
《玷缺》是指破壞或損害堪稱完美或完整的事物,使其變得不完美或有瑕疵。這個詞常常用于形容人、物或者觀念存在某種缺陷或欠缺。
《玷缺》這個詞由“石”和“缺”兩個部首組成,“石”部表示與石頭有關的意思,“缺”部表示缺失、不完整的意思。總共有12個筆畫。
《玷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諸如《左傳》、《封神演義》等古代文學作品中都有體現。後來,這個詞逐漸普及,并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
《玷缺》的繁體字是「玷缺」。
在古代,人們對于《玷缺》這個詞采用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總體來說,這個詞的寫法保留了現代的基本結構,即由“石”和“缺”兩個字組成。
1. 她走過草地,讓花叢留下了玷缺。
2. 這部電影令觀衆糾結于主人公完美與玷缺之間的沖突。
1. 瑕玷(xiá diàn):指瑕疵和缺陷。
2. 脫缺(tuō quē):指去除缺陷,變得完整無缺。
1. 毛病(máo bìng):指不完美、有缺陷的事物。
2. 缺陷(quē xiàn):指存在某種缺點或不完整的事物。
完美(wán měi):指沒有缺點或不完整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