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險緊急情況的消息。 劉立凱 《五四--六三愛******動大事日錄·六月六日》:“ 上海 罷市警訊,自五日傍晚傳到 松 地後,是晚即有省立第三中學學生及東吳大學、聖經學校學生各向商會要求通知各商家一律罷市。” 茅盾 《*********線》:“然而這裡離敵人的據點太近,不能不時時準備,一聞警訊,就立刻上山。”
“警訊”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危險或緊急情況發出的信號或消息,通常用于提示人們采取應對措施。以下是詳細解釋:
含義
指對潛在危險、異常狀況或緊急事件的警示信息,可以是自然現象、社會事件或身體反應等發出的信號()。
例如:發燒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提示病菌入侵;社會動蕩可能成為經濟危機的“警訊”。
詞義結構
文學實例
茅盾在《過封鎖線》中提到“一聞警訊,就立刻上山”,描述緊急情況下對警示信號的快速反應()。
社會場景
曆史上,上海罷市事件中“警訊”被用來形容罷工消息的傳播()。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權威定義,可參考《漢語詞典》或《國語辭典》(來源:、)。
警訊,是由“警”和“訊”兩個字組成的詞彙。
“警”字的部首是讠(讠為說話的意思),總筆畫數為19;“訊”字的部首是讠,總筆畫數為6。
“警訊”一詞來源于漢語,普通話中意為警告通知。其中,“警”意為警戒、警告,引申為通知;“訊”意為詢問、消息。結合在一起,表示向人們通報、告知警告或消息。
繁體字中,“警訊”分别為“警訊”,字形稍有差異,但意義相同。
在古時候,有人将“警訊”分别寫作“警嘯”、“警喧”等形式,但現代漢字的規範寫法為“警訊”。
1. 政府發布了警訊,提醒市民注意暴雨天氣。
2. 他收到了一封警訊,關于事故現場的最新情況。
3. 警察通過警訊找到了失蹤兒童的下落。
警戒、警察、警告、訊問、訊息、消息
警告、通知、告示、預警
放行、寬恕、放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