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緘的意思、通緘的詳細解釋
通緘的解釋
通書信。 明 何景明 《贈祖邦》詩:“ 白下 通緘少, 燕都 見面遲。” 楊樹達 《<高等國文法>序例》:“如教者用之講授,發生疑義時,即請直接通緘商榷,敬當一一詳答。”
詞語分解
- 通的解釋 通 ō 設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通風。通天。通氣。通宵。通行。通過。通衢。貫通。四通八達。曲徑通幽。 懂得,徹底明了:通曉。通徹。通今博古。通情達理。 傳達:通令。通訊。通報。通告。通知。通緝。
- 緘的解釋 緘 (緘) ā 捆東西的繩索。 書信:緘素。緘紮。 封,閉:緘口。緘制(封鎖)。緘封。緘密。緘默。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通緘"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現代漢語中的"通信"或"互通書信"相近,但更具書面色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通:本義為貫通、到達,引申為互相往來、交流。
- 緘:本義指捆紮器物的繩索,後特指封閉書信或文件(如"緘封"),也指書信本身(如"華緘")。此處取其"書信"之意。
二、詞彙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互通書信。 指雙方或多方之間通過書信進行交流、傳遞信息。
- 引申義:保持書信聯繫或建立通信關系。 強調書信往來的狀态或行為本身。
三、用法與語境
- "通緘"主要用于書面語或較為正式的場合,帶有一定的典雅色彩,現代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 常見于描述親友間、文人雅士間或具有特定關系(如筆友)的通信往來。
- 例句(仿古):"自别後,山川阻隔,鮮有通緘,思念之情,無時或已。"(意為:自從分别後,因山川阻隔,很少互通書信,思念之情,沒有一刻停止過。)
四、與現代詞彙的關系
- "通緘"與現代漢語的"通信"、"寫信"、"書信往來"含義基本相同,但"通信"在現代使用範圍更廣,可包括電信方式(如電話、郵件),而"通緘"則特指傳統的書信交流,更具古典韻味。
網絡擴展解釋
“通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ōng jiān,其核心含義為互通書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義拆分:
- 通:本義為“傳遞、流通”,引申為“溝通、連接”。
- 緘:原指“封存、密封”,後多用于書信封口,代指信件本身。
- 整體含義:指通過書信進行交流,強調信息的傳遞與聯繫。
用法與例句
-
古文用例:
- 明代何景明《贈祖邦》詩:“白下通緘少,燕都見面遲。”
(意為:在南京書信往來少,到北京見面又太遲。)
- 楊樹達《<高等國文法>序例》:“如教者用之講授,發生疑義時,即請直接通緘商榷。”
(意為:教學中若有疑問,可通過書信直接讨論。)
-
現代延伸:
可泛指通過文字形式(如信件、郵件)進行溝通,但屬于較文雅的書面表達。
常見混淆
- 與“封緘”區别:
“封緘”指密封信件(如“信封封緘”),而“通緘”強調書信往來,兩者側重點不同。
“通緘”是古漢語中關于書信交流的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蔽泥柴房暢叫腸臃吃答慈誨此他慈竹崔崒大發謬論抵押而下繁委繁雲伐烏林肥遯鳴高佛齒功利主義勾捕光備灌壇孤苦零丁古藝悍氣混汞建定降緻交語集藏解角解繳蠲饎覽取兩相情原亮鐘鸬鷀船嫚秦冥鄉内柔外剛渜濯盤鈴飄淋颀長清凓讓開三削三折肱缫演閃避傻相水曲數九天潭帖甜頭天佑外國枉刻危逼惟正之供缊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