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書信。 明 何景明 《贈祖邦》詩:“ 白下 通緘少, 燕都 見面遲。” 楊樹達 《<高等國文法>序例》:“如教者用之講授,發生疑義時,即請直接通緘商榷,敬當一一詳答。”
“通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ōng jiān,其核心含義為互通書信。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文用例:
現代延伸:
可泛指通過文字形式(如信件、郵件)進行溝通,但屬于較文雅的書面表達。
“通緘”是古漢語中關于書信交流的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通緘》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向上級請示或報告事情",又表示将一件事情上報。通字表示聯絡、聯繫,緘字表示封存、密封文件。
《通緘》的部首是"⺩"(缶)和"口",既包含了兩個部首。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表示容器,"口"表示聲音。同時,《通緘》的總筆畫數為14畫。
《通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書制度。在古代,官員需要向上級報告事務或者請示,他們會将相關文件密封在緘封的容器中,然後通過遞送達到目的地。這種方式被稱為"通緘"。在繁體字中,"通緘"的寫法并無改變。
在古代,"通緘"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在一些細節上有所差異。例如,有時會将"通"寫作"通亾",将"緘"寫作"革"。這些變化主要是因為漢字的演變和書寫形式的變化。
1. 他将重要的文件進行了通緘,然後交給了上級領導。
2. 公司重要會議的決議已經通緘,請相關人員注意查看。
通知、通行、通報、緘口、緘默、緘言
請示、報告、呈報、上報
解封、公開、公告、公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