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鈴還需系鈴人”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由誰引發的問題或麻煩,最終仍需由當事人自己解決。強調問題的根源與解決者的直接關聯性。
佛教禅宗故事
最早見于宋代惠洪《林間集》和明代瞿汝稷《指月錄》。故事中,法眼禅師問衆人:“虎項金鈴,是誰解得?”衆人無解,法燈泰欽禅師答道:“系者解得。”意為系鈴的人才能解鈴,暗指問題的制造者才是解決的關鍵。
文言原文
“虎項金鈴,是誰解得?……系者解得。”
——《指月錄·卷二十三》
此成語廣泛用于強調責任歸屬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兼具文學性與哲理性。
《解鈴還需系鈴人》是一句成語,意味着解決問題還需要由問題的發起者或相關人來承擔責任或采取行動。它強調在面對問題時,不能完全依賴他人,而應主動參與并承擔起必要的責任與義務。
成語《解鈴還需系鈴人》的拆分部首為“角”和“钅”,拼音為 jiǎo 和 jīn。
《解鈴還需系鈴人》的總筆畫數為26,其中“解”5畫,鈴10畫,需9畫,系2畫,人2畫。
《解鈴還需系鈴人》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陸機的《文賦》:“譬如救火過,可使失火之家遂免,而今欲去其(失火)因,斯宜祗變其所企,令有心之人自捶撲也。”後人根據陸機的原意改編了“變其所企,令有心之人自捶撲”的說法,形成了現有的成語。
繁體字為《解鈴還需繫鈴人》。
古代對《解鈴還需系鈴人》的漢字寫法并無明确記載,但可以推斷當時的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
他們倆本是最好的朋友,但當其中一個遇到麻煩時,另一個卻置之不理。畢竟,《解鈴還需系鈴人》。
解救、系繩、需求、鈴聲。
有案必審。
置之不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