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述;著作。 南朝 梁元帝 《<忠臣傳>序》:“且孝子、烈女、逸民,鹹有别傳,至於忠臣,曾無述製。”《南史·顧協傳》:“自為近臣,便繁幾密,每有述製,敕前示 協 ,時輩榮之。”
“述制”是一個較為冷門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述制”的核心含義為記述、著作,指通過文字記錄或編纂内容。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出現,例如南朝梁元帝的《忠臣傳·序》提到“忠臣曾無述制”,意為忠臣的事迹未被系統記載。
南朝文獻:
構詞解析:
部分資料提到“述制”可引申為對制度或政策的解釋與闡述,例如将法規轉化為清晰易懂的文本以便執行。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需結合具體領域(如法律、教育)謹慎使用。
“述制”原為古籍中的書面用語,側重文字記錄行為;若需表達“解釋制度”等現代含義,建議結合上下文或補充說明以避免歧義。
《述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描述制度、闡述規定。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述和制。
《述制》的部首是言(㇔),它在漢字中代表語言、言辭的含義。它的筆畫數為7畫。
制的部首是刀(刂),它在漢字中表示與刀有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為2畫。
《述制》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但具體的來源尚不明确。它在古代的使用頻率較低,直到現在才逐漸被廣泛使用。
《述制》的繁體字為「述製」。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述制》在古代寫作「述劍」。這種古代寫法強調了刀具的作用。
1. 他在文章中詳細地述制了這個國家的教育體制。
2. 這本書通過逐步的追述制度的演變,幫助我們理解了曆史的發展。
1. 描述(míngshū)
2. 制度(zhìdù)
3. 述說(shùshuō)
4. 製造(zhìzào)
1. 叙述(xùshù)
2. 論述(lùnshù)
3. 闡述(chǎnshù)
1. 取消(qǔxiāo)
2. 廢除(fèich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