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制的意思、述制的詳細解釋
述制的解釋
記述;著作。 南朝 梁元帝 《<忠臣傳>序》:“且孝子、烈女、逸民,鹹有别傳,至於忠臣,曾無述製。”《南史·顧協傳》:“自為近臣,便繁幾密,每有述製,敕前示 協 ,時輩榮之。”
詞語分解
- 述的解釋 述 ù 講話,陳說,叙述。述評。描述。論述。綜述。述職。述而不作。 修纂:著述。 循,順行:“報我不述”。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制的解釋 制 (⑦製) ì 規定:因地制宜。制定。制式。制憲。 限定,約束,管束:制止。制裁。專制。制約。抵制。節制。制動。制海權。 法規,制度:民主集中制。公有制。 依照規定的标準做的:制錢(中國明、清兩代稱
專業解析
“述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闡述、傳承前人的著作或典章制度,而非完全原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述制”指闡述、叙述前人的著作或典章制度。其中:
- “述”:意為遵循、闡述、傳述。《論語·述而》有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傳述先賢之道而不妄自創作。
- “制”:在此指著作、作品、著述,或指典章、制度、禮制法度。
因此,“述制”合起來,強調對已有著述或制度的傳承、闡述和因襲。
-
文獻出處與權威解釋:
該詞在權威漢語辭書中有明确記載:
- 《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289頁):對“述制”的解釋為“記述;著作”。其釋義強調了“述制”行為的結果——即記述下來的文字或著作本身,且常指對前人思想的整理和表達。
- 《辭源》(修訂本):雖未單獨列“述制”詞條,但對“述”的釋義包含“傳述舊聞”之意,對“制”的釋義包含“著述”之意,二者結合可印證“述制”的含義。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同樣将“述”解釋為“記述,陳述”,将“制”解釋為“著述,作品”,其組合意義清晰指向闡述前人著述或制度。
-
應用與實例:
“述制”一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整理、編纂典籍或禮制的工作。例如:
- 在史書或禮志中,常可見到史官或學者“述制”前朝禮儀、律令的記載。如《宋書·禮志》等史書篇章中,常包含對前代禮樂制度的“述制”内容。
- 它體現了古代文化中重視傳承、尊崇經典的特點,與“創作”相對,更側重于整理、解釋和傳播已有的文化遺産。
“述制”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詞彙,意指對前人著作、典章制度的闡述、記述和傳承工作。其核心在于“述”(闡述、傳述)而非“作”(創作),體現了古代學術文化中尊重傳統、注重繼承的一面。主要釋義依據來源于《漢語大詞典》、《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漢語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述制”是一個較為冷門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述制”的核心含義為記述、著作,指通過文字記錄或編纂内容。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出現,例如南朝梁元帝的《忠臣傳·序》提到“忠臣曾無述制”,意為忠臣的事迹未被系統記載。
二、古籍出處與用法
-
南朝文獻:
- 《南史·顧協傳》記載“每有述制,敕前示協”,指顧協在擔任近臣時,常将撰寫的文書呈交皇帝審閱。
- 梁元帝在《忠臣傳·序》中對比了孝子、烈女等群體的傳記,感歎忠臣缺乏系統記述。
-
構詞解析:
- “述”指叙述、記錄,“制”在古漢語中有“撰寫、制定”之意(如“制诰”指帝王诏書),組合後強調通過文字進行系統性記載。
三、現代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資料提到“述制”可引申為對制度或政策的解釋與闡述,例如将法規轉化為清晰易懂的文本以便執行。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需結合具體領域(如法律、教育)謹慎使用。
四、相關詞彙
- 近義詞:著述、編纂、撰述
- 成語關聯:著述等身、後發制人(體現“制”的不同含義)
“述制”原為古籍中的書面用語,側重文字記錄行為;若需表達“解釋制度”等現代含義,建議結合上下文或補充說明以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鞁鞍飙塵髟鼬不然殘戮笞刑酬決垂教大戎大牙登高必賦颠掉點劃玷阙低歹帝猷垛口防風粥訪質風風世世分色鏡頭分首改寤稾砧功高望重含靈宏峻虹膜烘影豁除互走降接教笞極晨敬異晉陽之甲告存可燒而走狼吃幞頭另謀高就沒腳蟹盟員敲詐勒索曲意奉迎熔斷軟笑乳牛神仙肚鼠鲇説嘴説舌思莼訟辭淘神條據庭長秃露無礙會五保翔天蟹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