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點燃後供照明用的草、麻。《墨子·備穴》:“蓋具稾枲,財自足,以燭穴中。” 孫诒讓 間诂:“ 蘇 雲:稾枲可燃以為燭。”
稾枲(gǎo xǐ)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稾”和“枲”兩個單字組成,主要在古代文獻中使用,指代特定的植物材料或相關制品。其詳細釋義如下:
稾(gǎo)
枲(xǐ)
稾枲泛指禾稈與麻類植物的莖皮纖維,具體包含兩類材料:
二者均為古代重要的手工業原料,主要用于編織、造紙或填充材料。
《周禮·考工記》:
記載“稾枲”用于制作弓弩的輔助材料,如填充弓弭或編織箭袋襯裡。
(來源:中華書局《周禮注疏》,ISBN 9787101001580)
《農政全書·卷三十八》:
明代徐光啟提及“稾枲”可造紙:“北地用桑皮、稾枲作紙,堅韌勝南紙。”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農政全書校注》,ISBN 9787532522964)
古代生活應用:
現代漢語中,“稾枲”一詞已極少使用,但單字仍有保留:
其概念可對應現代“稭稈”與“麻纖維”兩類材料,屬農業史、紡織史研究術語。
參考文獻來源:
“稾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要從字源和古代文獻角度分析:
稾(gǎo)
本義為禾稈、草莖,特指農作物的幹莖,如《說文解字》釋為“稈也”。引申可指粗糙未加工的材料,如“草稿”最初即指未定型的文字草拟(類似禾稈的原始狀态)。
枲(xǐ)
專指大麻的雄株,因雄麻不結籽,古人主要取其纖維用于紡織(雌麻稱“苴”)。《說文解字》注:“枲,麻也。”後泛指麻類植物或麻纖維。
組合義
“稾枲”連用,可能有兩種解釋:
注意
由于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及現代詞典,以上分析基于單字訓诂推測。若具體語境涉及特定文獻(如農書、工藝典籍),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考證。建議核實原出處或确認用字準确性。
聱取班虎碑牓北風行貝筵逼齒畢肖唱沙作米傳首純行雌牙扮齒大歸當應的旨電威冬汛棟宇冬粘鬥怒放棄封豕長蛇官績估産鼓老後會黃蛇穢渎毀言混澒檻車靖氣矜忌進授禁苑黃龃齚拉剌兩可燎眉利根臨止木客鳥南北朝群衆忍辱偷生如實上體聲子食品雙氧水四皓肆迹逃河田迳痛斥鈯斧往逝無角龍五明骥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