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葉韻 ”。1. 南北朝 時,學者因按當時語音讀《詩經》,韻多不和,便以為作品中某些字需臨時改讀某音,稱為葉韻。後人并以此應用于其他古代韻文。此風至 宋 代而大盛。 明 陳第 始建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曆史語言觀,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參閱 明 陳第 《毛詩古音考序》。
(2).作韻文時于句末或聯末用韻之稱。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點化故事》:“借君銜以葉韻耳。”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五:“夫葉韻乃詞中最要之處。”
見“ 葉韻 ”。
關于“葉韻”的詳細解釋如下:
“葉韻”讀作xié yùn(“葉”此處不讀yè),是古代詩文創作和誦讀中的一種音韻調整方法,主要用于協調韻腳和諧性。它也被稱為“協韻”或“諧韻”。
在宋詞創作中,“葉韻”标記(如“葉”“韻”)表示需押韻的位置,指導作者遵循特定詞牌的韻律規則。
如今“葉韻”主要用于研究古音演變和詩歌韻律,而非實際誦讀中的改讀。它反映了漢語語音的曆史變遷及古人對韻律美的追求。
葉韻是古代協調詩文韻律的方法,體現了語音演變與文學審美的交織,其争議與修正推動了音韻學的發展。
詞語《葉韻》指的是葉片搖曳的節奏感和美妙的音韻。它可以用來形容風吹樹葉或者流水中葉子的動态,也可以用來比喻音樂、舞蹈或者詩歌中的韻律。
《葉韻》由“葉”和“韻”兩個字組成。
“葉”是一個常見的漢字,拆分部首為“口”,總共有五畫。
“韻”也是一個常見的漢字,拆分部首為“音”,總共有十二畫。
《葉韻》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陸遊所作《秋風詞》:“誰忍見,故園葉韻。 唯有涼天函秋引。”此後,這一詞語被廣泛運用于文學、音樂、舞蹈等藝術領域,成為一個意象鮮明、含義豐富的詞語。
《葉韻》的繁體字寫作「葉韻」,其中「葉」為葉子的字形,「韻」為音韻的字形。
在古時候,「葉」字的寫法為「葉」,字形與現代寫法相似,但上方多了一個草字頭。
「韻」字的古時候寫法為「韻」,字形與現代寫法相同。
1. 秋天的風吹過,樹葉搖曳着演奏着葉韻的樂章。
2. 這首舞蹈真是美妙,舞者們将葉韻的輕盈展現得淋漓盡緻。
3. 他的詩歌中融入了大自然的葉韻,給人一種甯靜和安慰。
葉子、葉片、韻律、節奏、音韻
葉舞、葉影、葉翠、舞韻、音律
枯葉、靜默、寂靜、無韻律、雜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