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鹈鹕的别名。 宋 高承 《事物紀原·蟲魚禽獸·逃河》:“﹝逃河﹞鵜鶘也。《本草》曰:身是水沫,唯胷前兩塊肉如拳。雲昔為人竊肉,入河化為此身,今猶有肉,因名逃河。”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一·鹈鹕》。
“逃河”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成語含義(現代常用義) 指逃避困境或危險的行為。其中“逃”表示逃離,“河”象征困境,整體比喻面對困難時選擇退縮而非積極應對。該用法常見于警示性語境,如勸誡他人直面挑戰時使用。
二、鳥類别名(古義) 指鹈鹕的别稱,源自古代傳說:
需注意: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日常交流中多采用第一種解釋。
《逃河》是一個成語,它指的是在戰争或危險情況下,人們為了保命而倉促逃離。這個詞用來形容人們驚慌失措地逃跑的景象。
《逃河》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辶(走之辶),右邊是水。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1。
《逃河》最早出現在元代文學家關漢卿的《窦娥冤》中,形容窦娥的家人在冤枉被害之後紛紛逃離。
繁體字為「逃河」。
古代漢字寫作「逃河」,沒有太大的變化。
1. 戰争爆發時,村民們紛紛投奔遠方,組成了一股龐大的《逃河》。
2. 在地震發生後,人們驚慌失措地朝着遠離河流的方向《逃河》。
逃離、逃避、逃走、逃亡。
逃命。
安居樂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