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点燃后供照明用的草、麻。《墨子·备穴》:“盖具稾枲,财自足,以烛穴中。” 孙诒让 间诂:“ 苏 云:稾枲可燃以为烛。”
稾枲(gǎo xǐ)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稾”和“枲”两个单字组成,主要在古代文献中使用,指代特定的植物材料或相关制品。其详细释义如下:
稾(gǎo)
枲(xǐ)
稾枲泛指禾秆与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具体包含两类材料:
二者均为古代重要的手工业原料,主要用于编织、造纸或填充材料。
《周礼·考工记》:
记载“稾枲”用于制作弓弩的辅助材料,如填充弓弭或编织箭袋衬里。
(来源:中华书局《周礼注疏》,ISBN 9787101001580)
《农政全书·卷三十八》:
明代徐光启提及“稾枲”可造纸:“北地用桑皮、稾枲作纸,坚韧胜南纸。”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农政全书校注》,ISBN 9787532522964)
古代生活应用:
现代汉语中,“稾枲”一词已极少使用,但单字仍有保留:
其概念可对应现代“秸秆”与“麻纤维”两类材料,属农业史、纺织史研究术语。
参考文献来源:
“稾枲”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要从字源和古代文献角度分析:
稾(gǎo)
本义为禾秆、草茎,特指农作物的干茎,如《说文解字》释为“秆也”。引申可指粗糙未加工的材料,如“草稿”最初即指未定型的文字草拟(类似禾秆的原始状态)。
枲(xǐ)
专指大麻的雄株,因雄麻不结籽,古人主要取其纤维用于纺织(雌麻称“苴”)。《说文解字》注:“枲,麻也。”后泛指麻类植物或麻纤维。
组合义
“稾枲”连用,可能有两种解释:
注意
由于该词未见于常见古籍及现代词典,以上分析基于单字训诂推测。若具体语境涉及特定文献(如农书、工艺典籍),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考证。建议核实原出处或确认用字准确性。
鞍鞴包袱底儿璧宫碧宇勃勃不瘟不火猜破春生秋杀雕勦帝世蠹尅发命丰豪浮冰块腐化宫禁菰首行藏用舍呵黎勒荒悸黄结减除僵蹶家俗金宫机师决胜战车看样兰盆浏阳蹗蹗马百六凕冷暮色苍茫陪待嵌金巧事铨核热腾三教图石炮史识时时尸素说说笑笑暑绤四司算发探筹探马赤军头到投躯拖蹋委禽惟垣问取乌丸详僵线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