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取仁或義以成其道。《禮記·表記》:“道有至,有義,有考。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考道以為無失。” 鄭玄 注:“考,成也,能取仁義之一成之。”
(2).研求應遵之道。 清 曾國藩 《複陳虎臣書》:“閣下閒居杜門,應酬稀簡,時從 竹如先生 考道問業,想見切磋之樂。”
“考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考”指考核、研求,“道”指途徑、規律或思想體系()。組合後的“考道”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取仁或義以成其道
源自《禮記·表記》:“道有至,有義,有考。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考道以為無失。”鄭玄注:“考,成也,能取仁義之一成之。”指通過踐行仁義來完善道義體系()。
研求應遵之道
如清代曾國藩《複陳虎臣書》中“考道問業”的用法,意為探究學問與應遵循的規律()。
“考道”既有古代“研求道義”的哲學内涵,也衍生出“考核選拔”的實用意義。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等古籍或現代語義解析()。
《考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詞義和用法如下:
《考道》一詞的基本含義是指通過思考和研究,探索、學習和實踐道德和哲學。它強調了人們應當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反思和修正,追求道德的卓越。該詞也可用于形容一個人追求個人修養和道德水平的過程。
《考道》一詞的首個漢字“考”由“⺴”和“丂”兩個部首構成,總共有12個筆畫;第二個漢字“道”由“辶”和“首”兩個部首構成,總共有12個筆畫。
《考道》一詞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學。它體現了古代文化中對于個人修養、道德追求和心靈成長的重視。
《考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考道」。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考道”這個詞的字形與現代相似,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和一些細節有所不同。
1. 他一直努力考道,追求道德卓越。
2. 通過考道,我們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考問、考古、道德、道德修養、修行等是與《考道》相關的詞語。
探索道德、追求道德、修身養性等是與《考道》意義上相近的詞語。
堕落、道德敗壞、道德淪喪等是與《考道》意義上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