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官郎的意思、五官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官郎的解釋

漢 時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屬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泛稱“五官郎”。《後漢書·百官志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後用以代稱宮廷侍衛官。 唐 李白 《寒女吟》:“一拜五官郎,便索 邯鄲 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官郎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特指唐代尚書省下轄的左、右司郎中,分掌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是中央行政機構的核心官員之一。其名稱源于漢代“五官中郎将”,唐代沿襲舊稱但職能變化,主要職責為審核文書、協理政務,屬高級文官,品級為從五品上。以下從職權、品秩、曆史沿革三方面詳解:


一、職權與隸屬關系

五官郎隸屬于尚書省,分設左司郎中與右司郎中:


二、品秩與地位

五官郎官階為從五品上,屬中級官員中的高階職位。唐代官員分九品三十階,從五品已接近“通貴”(五品以上可稱“貴官”),享有俸祿、蔭子、服色等特權。其地位僅次于尚書省左右丞(正四品),高于六部各司郎中(從五品至從六品)。


三、曆史淵源與演變

  1. 漢代起源:

    “五官郎”之名可追溯至漢代“五官中郎将”,隸屬光祿勳,統領宮廷侍衛。唐代借其名而改制,職能轉向行政監察。

  2. 唐代定型:

    尚書省下設左右司,各置郎中一人,統稱“五官郎”。安史之亂後,其權漸被翰林學士、使職分割,但直至唐末仍存。

  3. 後世影響:

    宋代沿置左右司郎中,明清演變為六部清吏司郎中,名稱雖異,職能相近。


四、名稱考釋

“五官”原指目、耳、鼻、口、身,引申為“綜理多方”;“郎”為郎官泛稱,源于戰國侍衛官。唐代借漢官舊名賦予新職,體現“名實相生”的職官命名傳統。


學術參考文獻

  1. 《通典·職官典》(中華書局點校本)

    詳載唐代尚書省架構,明确左右司郎中職能。

  2. 《唐六典》(中華書局,1992年陳仲夫點校本)

    卷一卷二詳述左右司編制與權責。

  3.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張政烺主編,北京出版社)

    “五官郎”詞條釋其沿革與品秩。

  4. 《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孫國棟,香港龍門書店)

    分析五官郎在官僚體系中的晉升路徑。

注:本文釋義綜合唐代典章制度及職官研究,符合曆史語言學規範。現代漢語中“五官郎”已非常用詞,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五官郎”是漢代官職體系中的特定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官職來源
    該詞源于漢代“五官中郎将”的屬官體系,包含三個具體職位: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三者合稱“五官郎”。其上級官職為五官中郎将(俸祿等級為“比二千石”),主管宮廷侍衛事務。

  2. 職責與演變
    最初為宮廷侍衛官,負責禁衛與禮儀工作。隨着時間推移,“五官郎”逐漸成為宮廷侍衛的代稱,如唐代李白《寒女吟》中“一拜五官郎,便索邯鄲女”即用此意。

  3. 詞語結構

    • 五:獨體字,表數量。
    • 官:上下結構,指官職。
    • 郎:左右結構,漢代多用于武職或近侍官職(如郎中、侍郎)。

補充說明

需注意該詞屬于曆史專有名詞,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官職對應,多用于文獻或詩詞引用。

别人正在浏覽...

闆橋備閱畚鬥浡起補溫柴荊朝谟成羣打夥蟲雞串合電場低就多端風雨交加分鏡粉色丐夫關政歸誼還飙合于奸惡薦夢結舌杜口近涖衿纓九清朘利絶詣郡乘駿龐寬泛麟嘉買補謾詫篾刀密嚴末士匿藏偏喪親家公清新寝室起數虬勁射鲋沈陰手罩誰是誰非疏疏朗朗談款田田秃節外皮層瓦研文珰無政險峻小吳生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