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高絙伎的意思、高絙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高絙伎的解释

亦作“ 高縆伎 ”。指杂技中走索的艺人。《通典·乐六》:“高絙伎,盖今之戏绳者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高絙》:“ 梁 有高絙伎云。今戏绳者,谓上索者是也,亦踏索之事云,非自 梁 始也。又有弄椀诸伎。 后汉 天子正旦受贺,以大绳繫两柱,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比肩而不倾。”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曾见高縆伎,行绳若飞越。” 钱仲联 笺注引《续汉书·礼仪志》:“以两大丝绳繫两柱,中头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高絙伎是中国古代百戏表演中的一种高空绳索技艺,其名称由三部分组成:"高"指表演场地的高度,"絙"(音gēng)指粗绳索,"伎"即技艺。该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其"以绳系两柱,相去数丈,女妓对舞,行于绳上"的表演形式。

其核心特征包含两方面:一是杂技性,表演者在悬空绳索上完成倒立、跳跃等高难度动作,《旧唐书·音乐志》载有"歌舞戏,有高絙伎、缘竿伎"的宫廷表演记录;二是仪式性,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该技艺常在元宵节等节庆时于宣德楼前献演,具有祈福纳吉的文化内涵。

这项技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两大流派:宫廷系以《新唐书·礼乐志》所述"高絙伎十二人"为代表,注重程式化表演;民间系则如《洛阳伽蓝记》描述的寺院杂技表演,更具即兴特色。现代研究者认为其技术原理包含"动态平衡控制"和"绳体共振利用"两大物理学特征,相关研究可见《中国杂技史》第三章。

网络扩展解释

“高絙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词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高絙伎”指古代杂技中表演走绳索的艺人,类似于现代的走钢丝或高空绳索表演者。该词在不同文献中也被写作“高縆伎”,其中“絙”(gēng)通“緪”,意为粗绳,“伎”则指技艺或表演者。


历史与文献依据

  1. 起源与发展
    根据《通典·乐六》记载:“高絙伎,盖今之戏绳者也”,说明唐代已将此技艺归类为“百戏”之一。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进一步提到,类似表演在汉代已有雏形,并非始于梁代。

  2. 表演形式
    汉代文献《续汉书·礼仪志》描述:“以两大丝绳繫两柱,中头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展现了艺人高空行走、对舞的高超技巧。


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高超的技艺和才华”,认为“高”表程度,“絙”指技艺,“伎”指才能。但此说法缺乏直接历史文献支持,可能是对词语的引申解读。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释义,若涉及历史或文学研究,优先参考《通典》《事物纪原》等原始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八恺灿焕层见迭出剗夺长冠楚姬戳背脊搭面登馂东方人发麪飞流短长非业丰爵拂袖而归肛瘘敢想共需公约狗头上生角怪咤国际私法红场换个儿还元大品诙达伙计建柏讲律接屋杰张就聘居庐客屦匡时离朱鸾鎞掳获雒诵密理绮思泉乡髯鼎升遐热炒热卖惹惹煽引闪缀少年白发时华悚跃宿泽特知填砌挑尾铁镖童颠颓废派毋穷相结橡皮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