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污腐臭之氣。 漢 揚雄 《太玄·閑》:“赤臭播關,大君不閑,克國乘家。” 王涯 注:“赤臭者,陰陽交争殺傷之氣也,播于遠關之外。” 明 湯顯祖 《懷人賦》:“曷不都捐赤臭之路,了涉清芬之程。”
“赤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赤臭”指血污腐臭之氣,常與戰争、沖突等暴力場景相關聯。該詞由“赤”(象征血色)和“臭”(腐臭氣味)組合而成,強調血腥與腐敗交織的氣味。
漢代揚雄《太玄·閑》
原文提到“赤臭播關,大君不閑,克國乘家”,王涯注解為“赤臭者,陰陽交争殺傷之氣也,播于遠關之外”,表明其與戰争殺戮的關聯。
明代湯顯祖《懷人賦》
文中“曷不都捐赤臭之路,了涉清芬之程”,以“赤臭”比喻污濁血腥的環境,與“清芬”形成對比,隱含對和平的向往。
該詞多見于古籍及文學創作,用于描述血腥戰場、暴力沖突後的慘烈景象,或隱喻社會動蕩。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詞彙的演變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赤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赤和臭。
赤臭的拆分部首是赤字的「火」和臭字的「自」。
赤字意思是紅色,也指天色晴朗。臭字意思是有臭味或難聞。所以,赤臭的字義可以理解為紅色的氣味。
赤臭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複雜。赤字原指紅色,後來引申為光明、華美之意。而臭字則表示惡臭、難聞的氣味。赤臭在古代常常用來形容氣味刺鼻的物品、環境。在古代文獻中,此字在《南史·王先謙傳》中首次出現。
赤臭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赤臭」,沒有變化。
古時候赤臭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可根據具體時期而有變化。例如在《漢書·四夷傳》中出現的寫法是「赤謤」。
以下是一些關于赤臭的例句:
1. 這個果實紅得鮮豔,而且散發着一股赤臭的氣味。
2. 酒坊附近有一片臭水溝,經常傳來赤臭的氣味。
赤臭的組詞常見的包括:赤道、赤字、赤子等。
赤臭的近義詞有:臭烘烘、臭氣熏天。
赤臭的反義詞有:芳香、清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