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托心意。 晉 陶潛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别。”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熙内禅》:“ 汝愚 ( 趙汝愚 ) 永州 安置,至 洪州 而卒, 朱熹 為之注《離騷》以寄意焉。” 明 唐順之 《西峪草堂記》:“夫嵬才傑士,其所寄意,必於奔漰洶湧之川、巑岏崔巍之峰、泱漭千裡之野,極世間險恠瓌偉超曠之觀,然後足以饜其耳目,而發其跌宕濩落不羈之氣。”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 逸少 ( 王羲之 )好鵝,亦是偶然寄意。” 唐弢 《在生命的浩瀚的海洋裡》:“反複詠歎,寄意深遠。”
“寄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寄意”指通過某種方式寄托或傳達心意,強調将情感、思想或願望間接表達出來。例如在文學創作中,常通過比喻、象征等手法傳遞深層含義。
需注意,“寄意”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如需更詳細詩詞例證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寄意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它可以理解為“寄托情感或思想”的意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常常使用文字和詩歌來表達内心的情感或思緒,通過寄托在文字中的意義來傳達心靈的共鳴。
寄意這個詞可以根據漢字的結構進行拆分,其中“寄”是一個獨體字,它的部首是宀(寶蓋頭),寄的筆畫數為9;“意”也是一個獨體字,它的部首是心,意的筆畫數為13。
寄意作為一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創作中。他們常常用寓情于意,通過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在唐代的詩詞中,寄托情感的意味更加深厚,成為中國詩詞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寄意的繁體字為「寄意」。
在古代,寄意這個詞可能有多種寫法。在《康熙字典》中,也可以找到一些類似的字形,如「寄意」和「寄義」等。
1. 他的詩歌中寄托着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真可謂是一曲寄意琴音。
2. 畫家以飽含情感的筆觸寄意于畫作之中,使觀者能夠感受到深遠的内心共鳴。
寄托、寄情、意味、意境、情感等。
憑情、抒情、抒發、傾訴等。
掩意、隱情、含義不明的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