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托心意。 晉 陶潛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别。”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熙内禅》:“ 汝愚 ( 趙汝愚 ) 永州 安置,至 洪州 而卒, 朱熹 為之注《離騷》以寄意焉。” 明 唐順之 《西峪草堂記》:“夫嵬才傑士,其所寄意,必於奔漰洶湧之川、巑岏崔巍之峰、泱漭千裡之野,極世間險恠瓌偉超曠之觀,然後足以饜其耳目,而發其跌宕濩落不羈之氣。”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 逸少 ( 王羲之 )好鵝,亦是偶然寄意。” 唐弢 《在生命的浩瀚的海洋裡》:“反複詠歎,寄意深遠。”
寄意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寄”和“意”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某種媒介或行為,将内心的思想、情感或志向表達、寄托出來。以下是詳細解釋:
寄托心意或情感
指将内心的想法、願望、志向或情感,通過語言、文字、物品或行動傳達給他人或附着于某物之上。
例:他在信中寄意遠方的親人,表達思念之情。
來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借事物表達情思
常指在文學藝術創作中,作者不直接抒發情感,而是借助描繪景物、叙述事件或塑造形象等間接方式,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這是中國古典詩詞和繪畫中常見的表現手法。
例:詩人詠梅以寄意高潔品格。
來源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來源參考:《文學理論術語彙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寄意”的核心在于“寄托”與“表達”,強調将内在的、抽象的心意、情感或志向,通過外在的、具體的媒介(如言語、文字、行為、物象)進行傳遞或呈現。它體現了語言和藝術表達中含蓄、象征的特點。
“寄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寄意”指通過某種方式寄托或傳達心意,強調将情感、思想或願望間接表達出來。例如在文學創作中,常通過比喻、象征等手法傳遞深層含義。
需注意,“寄意”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如需更詳細詩詞例證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哀悼白相人貶勵鬓環博采衆長不挑之祖乘策辰牡穿關春秋鼎盛春水達順大忠祠定軍山嵽嵲恩力方家膏乳勾勒古記國際電影節河陽橋虹旌厚謝悔恨誨情驚怛寄系繼志述事覺人覺世刊删勞改連譜忙音磨煉彭排漆包線祈谷壇清化容覆省心勢分手制首狀水窮山盡水循環束薪司花女松粒邃閣談説添壽挺觸畏詟無平不頗無望險妒幰網消弭協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