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藏書用的竹箱子。 唐 皮日休 《醉中即席贈潤卿博士》詩:“ 茅山 頂上攜書簏, 笠澤 心中漾酒船。” 宋 陸遊 《發書畫還故山戲書》詩:“昨日遣畫笥,今日發書簏。”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一日,于書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認,始識字。”
(2).譏諷讀書多而不解書義或不善運用的人。《太平禦覽》卷六一六引 南朝 梁 沉約 《俗說》:“ 劉柳 為僕射, 傅迪 為左丞。 傅 好讀書而不解其義…… 劉 道 傅 雲:‘讀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簏。’”《新唐書·文藝傳中·李邕》:“父 善 ,有雅行,淹貫古今,不能屬辭,故人號‘書簏’。”
"書簏"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合成詞,其釋義可從器物本義與人物喻義兩個維度解析:
一、器物本義 指竹制藏書器具。《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藏書用的竹箱"(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版),該釋義可追溯至古代文獻《新唐書·李邕傳》"邕父善藏書,以書簏貯之"。古代書簏多采用竹篾編織,形制方正,設多層分隔,兼具防潮與收納功能,常見于文人士大夫書房。
二、人物喻義 《辭源》第三版指出該詞衍生為"諷喻隻知藏書而不通曉義理者"(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此用法始見于《世說新語》注引《晉陽秋》"傅迪廣讀書而不解其義,劉柳唯讀《老子》而已,迪每輕柳,柳雲:'卿讀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簏也。'"該典故确立了書簏作為"博覽群書卻缺乏融會貫通能力者"的貶義指向。
三、語義流變考據 據《近代漢語大詞典》記載(來源:中華書局2018年版),此詞在明清小說中頻繁出現,如《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七回"讀成個書簏,不如不讀",強化了其"機械識記而無實踐能力"的批評意味。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降低,主要存留于學術著作對古代文獻的诠釋中。
“書簏”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用竹子、柳條或藤條編織的容器,主要用于存放書籍。例如:
用于譏諷讀書雖多卻不理解深意或無法靈活運用的人。例如:
“簏”本指竹編容器,後延伸為對“知識容器化”的批評,強調學問需與實踐結合。這一比喻至今仍用于提醒避免機械性學習。
敗駕表決權罼圭簸谷部目不應長笑潮濕臣節堤堰敵占區動行獨非發電方天放諸四海而皆準泛納封面高橇功調公金共名狗洞宦海風波驚起梁塵窘态雞舍久困酒囊飯包九司究微飓母可堪口器苦辭鲲鳳龍鳳茶綠豆蠻虜茂識梅影木材廠農會黔劓跂踦人名詩勝景授堂庶功睡眼惺忪鎖鑰桃蠹謄寫器偷營危涕五更頭吳绫骛骛閑舋邪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