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議的意思、格議的詳細解釋
格議的解釋
(1).擱置的建議。《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二年》:“始, 堯臣 還自 陝西 ,請先備 涇原 ,弗聽。及 葛懷敏 敗,帝思其言,故復遣 堯臣 往。於是前所格議,多見施行。”
(2).議論相悖。 清 傅維麟 《明書·亂賊傳》:“先是 鐘 以總制軍務至當臨 俊 , 俊 負知材不肯下,兩相格議,進止不速,緻 廷瑞 等得招集散亡,勢復大振。”
詞語分解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格議”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基礎釋義
-
擱置的建議
指因故未被采納或暫時中止讨論的建議。例如《續資治通鑒》中提到:“前所格議,多見施行”,即之前被擱置的建議後來得以實施。
-
議論相悖
表示觀點對立、意見沖突。例如清代文獻記載:“兩相格議,進止不速”,形容雙方因意見不合而行動遲緩。
二、擴展解析
三、使用示例
- 古籍引用
《明書·亂賊傳》中“兩相格議”生動展現了古代官員因意見不合導緻決策拖延的場景。
建議在具體應用中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并結合上下文判斷詞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格議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對某個問題或議題進行評議或讨論。下面是有關格議的一些詳細信息:
- 拆分部首和筆畫:格議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木字旁,右邊的部首是言字旁。它總共包含12個筆畫。
- 來源:格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字書中,它用來解釋"議論、讨論"的意思。
- 繁體:在繁體字中,格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格議這個詞的寫法相對保持一緻,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 例句:他們在會議上進行了熱烈的格議,以期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
- 組詞:格論、評議、讨論等都是與格議相關的詞語。
- 近義詞:辯論、争論、商議等也可以用來代替格議。
- 反義詞:同意、接受、默許等與格議的概念相反。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