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詈詞。比喻畏事者或妻女不貞但畏于管教羞于見人者。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廢家子孫詩》:“ 秀 之 斜塘 有故 宋 大姓焉,家富饒,田連阡陌。宗族雖盛衍,而子孫多不肖。祖父財産,廢敗罄盡。郡人 金方所 談辭滑稽,為賦誦,好嫚戲,因摭其事,成近體一律雲:‘興廢從來固有之,爾家忒煞欠扶持。諸墳掘見黃泉骨,兩觀番成白地皮。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強奴猾幹欺淩主,説與人家子弟知。’夫兔撐目望月而孕,則婦女之不夫而妊也。”
“縮頭龜”是一個具有貶義色彩的漢語俗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為詳細解釋:
“縮頭龜”是一個比喻性詞語,形容個體或組織在面對困難或危險時不敢或不願意勇敢直面,而選擇退縮或逃避。
拆分部首:
縮 - 纟(糸)
頭 - 大
拆分筆畫:
縮 - 纟(糸)有3畫,口有3畫
頭 - 大有3畫
“縮頭龜”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兔子與烏龜的比賽》中,烏龜看到對手兔子的速度非常快,于是“縮進龜殼,如同縮頭”的故事情節。因此,這個詞成為形容人們退縮或逃避困難的比喻。
“縮頭龜”在繁體字中寫作「縮頭龜」。
根據曆史記錄,古時“縮頭龜”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寫法為:
縮 - 纟(糸)有4畫,口有2畫
頭 - 大有4畫
1. 面對挑戰,他選擇了縮頭龜,錯過了很多機會。
2. 這家公司一遇到困難就縮頭龜,從沒有解決過任何問題。
3. 老師鼓勵學生勇敢面對困難,不要成為縮頭龜。
1. 縮手縮腳:形容膽小懦弱,不敢行動。
2. 龜縮:指烏龜縮進殼内,比喻退縮或逃避困境。
3. 龜毛:指龜的頭上有細而軟的毛,形容人極為謹慎小心。
膽小怯懦、畏縮、避難、躲避
勇敢、堅毅、果敢、挺身而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