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omeless]∶失去安身之處
流離失所
(2) [improperly]∶失當
(1).謂不得其應處之所。《左傳·哀公十六年》:“失志為昏,失所為愆。” 唐 韓愈 《與華州李尚書書》:“ 華州 雖實百郡之首,重於藩維,然閤下居之,則為失所。”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王烈女》:“ 王氏 者, 山東 人,家貧,八歲貨與 淮安 倡家,及長即知處身失所。”
(2).謂無存身之地。《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彊弱相陵,元元失所。”《三國志·魏志·何夔傳》:“自喪亂以來,民人失所。”
(3).失宜;失當。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下》:“己未詔曰:‘頃選舉失所,多非其人。’”《舊唐書·李元紘傳》:“戶部侍郎 楊瑒 、 白知慎 坐支度失所,皆出為刺史。”
“失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基本含義
指失去安身之處,常與“流離”連用為“流離失所”,形容因戰亂或災害導緻無家可歸的狀态。例如:“戰争讓人們流離失所”()。其核心意義是失去原本的歸屬地或安全環境,陷入漂泊無依的境地()。
引申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因社會動蕩、個人際遇導緻的生存困境,如唐代韓愈《與華州李尚書書》中“居之則為失所”,暗指官職與能力不匹配()。現代語境中也用于比喻事物脫離原有環境後的不適狀态。
近義詞與反義詞
文化背景
該詞承載了傳統社會對安定生活的重視,如《後漢書》中“民人失所”即反映民生疾苦,強調社會秩序的重要性()。
“失所”不僅指物理空間的喪失,還包含對歸屬感、合理性的深層隱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失所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失去所依托的、無家可歸或不能得到歸屬感的狀态。
失所的部首是失(㫃),總筆畫數為12畫。
失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失和所兩個詞。失意為失去,所指的是歸處、歸屬之意。将這兩個詞合并,形成了失所。
繁體字的失所為「失所」。
古代将失所寫作「迦所」,表示遺失自己的所屬。
1. 他失所多年,曾在城市的街頭漂泊。
2. 戰争帶給人們許多失所的痛苦。
失意、失落、失去、失眠、失望
無家可歸、流離失所、走投無路
歸屬、有家可歸、安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