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命縷的簡稱。長命縷為五色絲,舊俗于端午節系臂,傳說可祈福消災。見 漢 應劭 《風俗通·佚文十四》。 南朝 梁 王筠 《五日望采拾》詩:“長絲表良節,命縷應嘉辰。” 唐 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詩序:“柏枕桃門,驗方術於經紀;綵花命縷,觀問遺於風俗。”
“命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基本定義
“命縷”是“長命縷”的簡稱,指端午節時用五色絲線編織的飾物。舊俗中,人們将這種絲線系于手臂或佩戴,傳說可驅邪避災、祈福延壽。
曆史淵源
最早記載見于漢代應劭的《風俗通·佚文十四》,唐代文獻如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序文、王筠詩句“長絲表良節,命縷應嘉辰”等均有提及,說明其與端午節的緊密關聯。
少數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比喻命運如絲線般脆弱且受外界牽制,引申為“人無法掌控自身命運”的哲學概念。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建議在具體使用時,根據文獻權威性和語境選擇合適釋義。如需考證古籍,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的詳細出處。
命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對命運的扭曲和剝離,表示命運不順的狀态。表示人陷入困境或遭遇不幸。
命縷的部首是缶,總筆畫數為9畫。
命縷最早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室内有女,莫知其豔也。之子于歸,宜其家室。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其中“莫知其豔也”一句中的“莫知其豔”即可解釋為“命縷”,意為美麗而遭到忽視。
命縷的繁體字為「命縷」。
古時候的命縷字寫作「命絽」,在結構上略有不同。
1. 他的事業前途遙遙無期,命縷一樣的人生讓他感到無盡的苦惱。
2. 她的命縷狀态引起了許多人的同情和關注。
命縷狀、扭曲命縷、悲苦命縷
命運凄涼、命途多舛
順遂命運、幸運亨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