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搁置的建议。《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始, 尧臣 还自 陕西 ,请先备 涇原 ,弗听。及 葛怀敏 败,帝思其言,故復遣 尧臣 往。於是前所格议,多见施行。”
(2).议论相悖。 清 傅维麟 《明书·乱贼传》:“先是 鐘 以总制军务至当临 俊 , 俊 负知材不肯下,两相格议,进止不速,致 廷瑞 等得招集散亡,势復大振。”
"格议"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通常未被收录。根据其构词法和古籍中的零星用例分析,其含义可解释为:
一、核心含义
指对事物或观点进行匡正、评议、辩驳的行为。"格"取"匡正、推究"之义(如《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议"指评议、论断(如《周礼·秋官》"以八辟议邦法"),合指通过辨析提出修正意见。
二、古籍用例佐证
三、权威词典参考
虽未直接收录"格议",但可从以下辞书验证构词逻辑:
释"格"含"推究"义(《礼记·大学》郑玄注),"议"含"评论是非"义(《论语》"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四、使用场景
该词多出现于古代公文与史书,特指官方场合的正式辩驳或政策评议,近义词为"驳议""谏议",现代汉语中已被"审议""评议""辩驳"等替代。
说明:因"格议"属生僻古语词,现代辞书多未单列条目。本文释义综合古籍用例及权威词典对单字的训释,引用来源为公认的汉语研究工具书。建议现代文本优先使用通用词汇以确保理解。
“格议”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种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搁置的建议
指因故未被采纳或暂时中止讨论的建议。例如《续资治通鉴》中提到:“前所格议,多见施行”,即之前被搁置的建议后来得以实施。
议论相悖
表示观点对立、意见冲突。例如清代文献记载:“两相格议,进止不速”,形容双方因意见不合而行动迟缓。
词源分析
“格”在古汉语中有“阻碍”“限制”之意(如“格于成例”),而“议”指建议或议论,组合后衍生出“被阻碍的提议”或“相悖的讨论”。
现代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严格审议”,强调慎重思考,可能与成语“格物致知”中的“格”混淆,需注意权威性较低的来源可能存在释义偏差。
建议在具体应用中优先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典籍,并结合上下文判断词义。
本草播逸逋民沧凉仓奴长跽馋相朝昏朝台朝锺暮鼓成师抽样检验村钞倒抽了一口气敌礼地上天宫飞羉风速器分家诰箓含悲红茸剿戮兢兢计日指期拘挛衎衎轲愈枯魄兰羞老瓢临终痲疯面花女大不中留潘泔皤然迁刻七观帖侵街钱渠黄饪熟赛麦塞默丧娶上仪韶举射钩似笑非笑甩手岁除俗谚口碑田间管理条案停絶投艰外丧晚快边温克绁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