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格物緻知的意思、格物緻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格物緻知的解釋

謂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為 中國 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之一。語出《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鄭玄 注:“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緻或為至。”《朱子語類》卷十四:“格物緻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誠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緻知有所未盡,便是知得這明德未分明。”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隻是箇誠意,誠意的工夫隻是格物緻知,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緻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 清 顔元 《四書正誤·大學》:“ 李植秀 問‘格物緻知’。予曰:‘知無體,以物為體……故曰:手格其物,而後知至。’”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節:“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發便在研究自然(‘格物緻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格物緻知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源于儒家經典《禮記·大學》,是“八條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基礎環節。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探究事物本質來獲取真知,最終實現道德修養與宇宙真理的貫通。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1. 格物

    “格”本義為“至、來”(《說文解字》),引申為“探究、窮究”;“物”指客觀事物及現象。

    合義:深入觀察、研究事物的内在規律與原理。

    《漢語大詞典》釋“格”為“推究”,強調通過實踐分析把握事物本質。

  2. 緻知

    “緻”意為“達到、獲取”;“知”指知識、智慧,尤指道德認知。

    合義:通過格物過程實現認知的升華,形成對天理、人倫的透徹理解。


二、哲學内涵的學派分歧

1. 朱熹的理學诠釋(主流觀點)

2. 王陽明的心學诠釋


三、現代意義與延伸


參見權威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格物”詞條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
  3. 王陽明《傳習錄·答顧東橋書》
  4. 《辭源》(修訂本)“格物緻知”釋義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紙質或電子版文獻核查引文。

網絡擴展解釋

“格物緻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格物緻知”指通過推究事物的本質規律來獲取知識。其中:

二、傳統儒家視角

  1. 經典出處:源自《禮記·大學》“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強調認知需以研究事物為基礎()。
  2. 實踐精神:被類比為類似科學探究的方法論,主張通過觀察、分析獲取真知()。

三、心學與哲學延伸

王陽明等學者提出:

四、現代意義

  1. 教育價值:強調培養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2. 科學關聯:與西方科學精神相通,主張通過實驗驗證規律()。

公式表達

核心邏輯可簡化為: $$ text{格物} rightarrow text{緻知} text{(探究事物)} Rightarrow text{(獲得真知)} $$

提示:若需了解不同學派的具體闡釋差異,可參考《大學》原文及朱熹、王陽明相關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霭露鞍鞯表候熛怒涔雲趁墟赤羅大方無隅達論誕诳斷黑兌隅鐇镢沸亂腹地刜落敷揚陔兆割斷閣館鈎纏寡妻馘俘厚幸荒居甲馬兼愛堅僻疾痛慘怛卷棚枯笑盲文媢嫉夢見面罄弭楫母婦齧咋牽曳切偲竊室礐石榮望散栎散勇沙塠上分山崦審權詩盟失衆菽麥惕懾蝭蛙頹運托盧瓦罐不離井口破滃勃瞎火兵仙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