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荒僻的住處。 隋 楊素 《贈薛播州》詩之十一:“荒居接野窮,心物俱非俗。” 唐 司空圖 《雜題》詩之二:“暑濕深山雨,荒居破屋燈。”
(2).常用作對自己住處的謙稱。《西遊記》第二六回:“那帝君慌忙回禮道:‘ 大聖 ,失迎。請荒居奉茶。’” 清 李漁 《比目魚·贻冊》:“溪邊路濕,不好行禮,請到荒居相見。”
“荒居”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荒僻、荒涼的住所或居住環境,強調地理位置偏僻或生活條件艱苦。例如隋代楊素詩句“荒居接野窮,心物俱非俗”,唐代司空圖《雜題》中“暑濕深山雨,荒居破屋燈”,均描繪了簡陋、孤寂的居住狀态。
謙稱用法
在對話或文學作品中,常作為對自己住處的謙稱,表達自謙或客套。例如《西遊記》第二十六回中,東華帝君對孫悟空說:“請荒居奉茶”;清代李漁《比目魚·贻冊》也有類似用法:“請到荒居相見”。
總結來看,“荒居”既可客觀描述荒涼居所,也可通過謙稱體現語言文化中的自抑傳統。其雙重含義在古典文獻中均有豐富例證。
“荒居”是一個含義深遠的詞彙,用來形容一個人或動物在荒野或荒地上獨自居住的地方。它可以形容一個人遠離喧嚣、與世隔絕地生活,或者形容一個荒涼地帶中孤獨的住所。
1. 荒(huāng):由“艹”和“亡”組成,表示植被凋謝、荒蕪、凄涼。
2. 居(jū):由“屍”和“一”組成,表示居住、栖息。
“荒居”一詞起源于古代文人雅士對自然風光的贊美和對自由、甯靜生活的向往。據古籍記載,唐代文學家杜牧在《秋興六首·其六》中寫道:“荒居寂寂複何有,草色連空有小樓。”這個詞彙在這首詩中首次使用,成為今天的“荒居”的基礎。
“荒居”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荒居」。
在古代漢字中,荒居的寫法稍有不同。荒字的古時候寫法為“荒(huāng)”,居字的古時候寫法為“居(jū)”,如今主要是由這兩個字組合而成的“荒居”詞,隨着時代發展,字形逐漸演變。
1. 在城市的喧嚣中,我渴望有一個荒居,遠離塵嚣,享受寂靜的生活。
2. 尋找一方荒居,是我追尋内心平靜的不二選擇。
1. 荒野:形容荒涼、人迹罕至的地方。
2. 荒蕪:形容植物凋謝、土地荒廢。
3. 荒僻:形容地方人煙稀少,偏遠冷僻。
1. 丘壑:指荒涼的山嶺和深谷。
2. 野寺:形容在荒涼的山野中的寺廟。
熙攘:形容熱鬧、喧嚣、高度活躍的場所。
每個人對于荒居的理解都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荒居代表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它象征着遠離繁忙喧嚣、享受自然、靜心思考的美好境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