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豆與麥。《詩·豳風·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麥。”《禮記·内則》:“饘酏酒醴,芼羹菽麥。” 清 黃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詩:“松柏無完枝,菽麥斷萌蘖。”
(2).比喻極易識别的事物。《左傳·成公十八年》:“ 周子 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三國志·蜀志·彭羕傳》:“愚夫不為也,況僕頗别菽麥者哉!” 南朝 梁 劉孝标 《辯命論》:“聞言如響,智昏菽麥,神之辨也。”
“菽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ū mài,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意義
指豆類(菽)與麥類(麥)兩種農作物,屬于古代常見谷物。例如《詩經·豳風·七月》提到“禾麻菽麥”,《禮記》中也有“芼羹菽麥”的記載。
比喻意義
因豆與麥形态差異明顯,常被用來比喻極易識别的事物。如《左傳》中“不能辨菽麥”形容人愚鈍,後演變為成語“不辨菽麥”,比喻缺乏基本常識或判斷力。
經典典籍
近現代引用
清代黃燮清詩句“菽麥斷萌蘖”借農作物生長狀态暗喻社會動蕩。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或《左傳》相關解讀。
《菽麥》(shū mài)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豆類和麥類作物。在古代文獻中,經常用來泛指糧食和農作物。
《菽麥》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艹”和“麥”。其中,“艹”是草字頭部首,“麥”是獨體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和《新華字典》的筆畫統計,菽的筆畫數為6畫(艹部4畫,一橫2畫),麥的筆畫數為11畫(麥部11畫)。
《菽麥》源于古代漢字,菽和麥都屬于古代漢字中的食物類字。
在繁體字中,菽的寫法保留了艹部,隻是筆劃稍有差異;麥的寫法則變成米字旁裡畫一橫,麥的筆畫數目也多了幾筆。
在古代,菽的寫法稍有不同。《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古字形為“艹卄它”,多了一個部首“它”。這個字形是在“艹”部下方加上“㇘”表示“它”部。這個字形保留了“菽”的初稿樣子。
麥的古字形中,麥部上方的部首寫作“禾”,表示與稻谷相關。這個字形的寫法也是古代麥的初稿樣子。
1. 農民們種了一片菽麥作物,希望能夠有好的收成。
2. 這個地區的主要農作物是菽麥類,因為氣候適宜。
菽豆、小麥、大麥、玉米、高粱、稻谷、薏苡
糧食、農作物、作物、谷物
禾苗、青草、花卉、果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