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邊。 唐 劉禹錫 《許州文宣王新廟碑》:“ 許州 牧 杜公 作 文宣王廟 暨學舍于兌隅,革故而鼎新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釋道·薩王二真君之始》:“此二宮者,俱在京師兌隅,雄麗軒敞,不下宮掖。”
“兌隅”為漢語古語詞彙,其釋義可從字源與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源釋義
“兌”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說也”,本義為“通達、喜悅”,後引申為八卦之一,對應方位為西方(《周易·說卦》)。
“隅”指角落或邊緣,如《詩經·邶風》中“俟我于城隅”即表城牆拐角。
二字組合後,“兌隅”特指“西方偏北的方位”,常見于古代天文、風水類文獻中。
二、典籍用例
清代江永《河洛精蘊》載:“兌居西而為隅,主秋收肅殺之氣”,此處“兌隅”描述方位與季節屬性的關聯。明代《葬經翼》亦以“兌隅水聚”形容特定地理格局。
參考來源:
“兌隅”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含義:指兩個對立的方面或意見能夠達成和諧統一。
“團隊讨論中,大家兌隅各自的意見,最終找到了共同解決方案。”
(強調通過協調對立觀點達成統一)
基本含義:指西邊的方位,屬于古漢語用法。
邊司弊衣不剌頭才義垂體頂杆滴羞撲速放魚入海蕃學風匣奉揚仁風浮謗傅相高穹高辛狗國毂端貴由赤駭怖闳奧潢潦簡便洊疊噍駡眷生決不待時絶密跨總辌車賣務場馬牦蠻僿眊瞭明敕珉珣墨色莫知所謂衲衣貧氓前疑潛遊啓處秋稬撒嬌喪居騷人逸客僧伽沙戶式法霜降説大口洮靧鐵界尺涕泗縱橫同疾徒師完蛋皖南事變舞夏相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