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的議論。 三國 魏 曹植 《與吳季重書》:“夫君子而不知音樂,古之達論謂之通而蔽。”
“達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和權威來源綜合理解:
基本含義
根據權威性較高的來源(如漢典),“達論”指通常的議論,即普遍或常規的見解。例如三國時期曹植在《與吳季重書》中提到:“夫君子而不知音樂,古之達論謂之通而蔽”,此處“達論”即指當時普遍認可的觀點。
字義解析
語境差異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言辭高妙、見解精深”,可能與“達觀之論”等類似表述混淆。但結合曹植原文及多數文獻,“達論”更傾向中性描述,指代普遍看法,甚至隱含“流于表面”的貶義。
使用示例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例如:“古之達論謂之通而蔽”中,“達論”指被廣泛接受但可能片面的觀點。
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詞義,但主流解釋為“通常的議論”,強調普遍性而非深度。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曹植原典。
《達論》是一個漢語詞彙,多指達到共識、交流思想的過程或方式。
《達論》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辶”部,右邊是“言”部。根據漢字拆字規則,它的筆畫數是八畫。
《達論》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滕文公上》:“湯固然賢于文王,舜固然賢于堯,孔子固然賢于仲尼而無争。争之者達于論,不争之者不達于論。”這句話中的“達于論”就是指達到共識的意思。後來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詞彙。
《達論》的繁體字為「達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形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據研究,古時候的《達論》字字形相對規整,與現代字形基本保持一緻。
1. 在團隊會議上,大家就項目進展情況進行了熱烈的《達論》。
2. 通過一番《達論》,雙方最終達成了互利共赢的協議。
達達、達成、論證、論點、論據等。
讨論、交流、探讨、商讨等。
争議、分歧、對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