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殺死和生俘的敵人(以割取左耳計數)。《逸周書·世俘解》:“太公 望 命禦 方來 ,丁卯, 望 至,告以馘俘。”《新五代史·唐明宗紀》:“辛酉, 晏球 獻馘俘。”
"馘俘"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殊軍事含義的複合詞,該詞由"馘"和"俘"兩個單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馘"指古代戰争中割取敵人左耳以計數獻功的行為,《說文解字》記載"馘,軍戰斷耳也";"俘"則指戰争中擄獲的敵方人員,《古代漢語詞典》注為"戰争中擒獲的敵人"。二字連用特指古代軍隊在戰後統計戰果的兩個維度:既包括斬殺敵人後割取的左耳數量,也包含生擒的俘虜人數。
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等先秦文獻中可見"獻俘授馘"的記載,此處的"馘俘"既指實物戰利品,也代表軍事勝利的憑證。漢代鄭玄注《周禮·夏官·大司馬》時強調:"得生口曰俘,截耳曰馘",明确區分了兩者的具體指代。這種軍事統計方式常見于商周至秦漢時期的戰事記錄,既用于論功行賞,也作為祭祀祖先的獻禮。
值得注意的是,《尚書·湯誓》中"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的記載,孔穎達疏解時指出"孥"即俘虜,"戮"即馘殺,側面印證了"馘俘"在古代戰争文化中的雙重含義。此類用法在《史記》《漢書》等正史中仍有延續,但隨時代演變逐漸被更精确的軍事術語所替代。
“馘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戰争中處理敵人的方式,具體含義如下:
馘俘(guó fú)指在戰争中殺死敵人并俘虜生者,同時通過割取左耳來統計戰功的行為。該詞由兩部分構成:
“馘俘”反映了古代戰争的殘酷性與軍功統計方式,兼具動詞(殺敵俘敵)與名詞(戰利品)的雙重含義,常見于史書對戰役結果的記載。
安慶保衛戰擺棄蹦跶賓服禀筭才策池塹牀裙創思醇悫大操多羅葉趕熟高祖父歸行孤山寺合任合扇後屏懷孕黃海荒蕪化雨講德俴俴檢率借據界滿旌旟雞豚社酒舠軍帖誇強道會纍卵驢驘謀克鳥獸諾顔攀檻漂泛平贜佥解前無古人砌累齊年丘冢羣心攘外安内若使食人水泊庶戮四谛歲薦台符塗污文課纖穿相觑鮮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