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意思、格物致知的详细解释
格物致知的解释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 中国 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郑玄 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朱子语类》卷十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箇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清 颜元 《四书正误·大学》:“ 李植秀 问‘格物致知’。予曰:‘知无体,以物为体……故曰: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发便在研究自然(‘格物致知’)。”
词语分解
- 格物的解释 ∶穷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 ∶纠正人的行为详细解释.推究事物之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宋 苏轼 《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 文 武 宪邦。” 明 王鏊
- 致知的解释 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 汉 郑玄 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 宋 朱熹 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
网络扩展解释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格物致知”指通过推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来获取知识。其中:
- 格物:意为“探究事物原理”()。《礼记·大学》郑玄注“格,来也”,即让事物真实状态映射到认知中()。
- 致知:指通过上述过程达到对真理的认知()。
二、传统儒家视角
- 经典出处:源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强调认知需以研究事物为基础()。
- 实践精神:被类比为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论,主张通过观察、分析获取真知()。
三、心学与哲学延伸
王阳明等学者提出:
- 心性层面:在经历事物时保持觉知,通过觉察起心动念来修正行为,最终回归“良知”()。
- 认知过程:包含四个步骤:经历事物→保持觉知→分辨善恶→修正至良知()。
四、现代意义
- 教育价值:强调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 科学关联:与西方科学精神相通,主张通过实验验证规律()。
公式表达
核心逻辑可简化为:
$$
text{格物} rightarrow text{致知}
text{(探究事物)} Rightarrow text{(获得真知)}
$$
提示:若需了解不同学派的具体阐释差异,可参考《大学》原文及朱熹、王阳明相关注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格物致知》是一个有深意的成语,意味着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智慧。它包含了三个部分:格、物、致知。现在我来分别给你介绍一下这三个部分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 "格"的拆分部首是“⺮”,笔画数为3。
- "物"的拆分部首是“牜”,笔画数为4。
- "致知"的拆分部首是"至",笔画数为6。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礼记·中庸》一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它强调了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格物致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 "格"字是由“⺮”和“乞”组成的, "物"字是由“牜”和“勿”组成的,而"致"则是由"至"和“攵”组成的。
以下是一个例句:通过观察大自然的规律和现象,我们可以格物致知,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格物、致知、物理、知识、知觉等。
近义词包括:探究真相、探索智慧、科学探索等。
反义词包括:无知、愚昧、无为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览...
昂藏案土白义悲天悯人觱栗不起眼残溜长溜大臣大狐大专院校订单帝图动事耳蜗封表凤倒鸾颠丰和奉命唯谨分茅列土芙蓉帐高医毫克河女鸿鳦满纸哗纵回廊火口湖户主京戏眷任慨慷克举铿锵库莫奚劳勌累旬廉折连舆接席篱陌浏飙珑葱陆疏麪粉辟摽皮轩侨终蹇谢清燕琼山歧趣驱牧稍公绅董事况童装狭瘠鲜光纤艳邪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