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文的意思、盲文的詳細解釋
盲文的解釋
(1) [braille]
(2) 布萊葉盲文點寫法
(3) 用盲字刻寫或印刷的文字
詳細解釋
盲字;用盲字刻寫或印刷的文字。《人民日報》1983.7.6:“盲人不懂盲文,聾人不會手語,就無法和别人交流思想。”
詞語分解
- 盲的解釋 盲 á 瞎,看不見東西,對事物不能辨認:盲從。盲動。盲目。盲人。盲區(指雷達、探照燈、胃鏡等探測或觀察不到的區域)。盲流。盲人瞎馬(喻處境非常危險)。 筆畫數:; 部首:目; 筆順編號:
- 文的解釋 文 é 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文錦。 刺畫花紋:文身。 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文盲。以文害辭。 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文憑。文藝。文體。文典。文苑。文獻(指有曆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
專業解析
盲文(mángwén)指專為視覺障礙者設計的、通過觸覺感知的文字符號系統。根據漢語詞典釋義及語言學規範,其核心含義與特征如下:
一、基本定義
盲文是以凸起的點狀符號組合構成文字體系,通過手指觸摸識别字形,替代視覺文字實現信息傳遞。其命名源自使用者群體(盲人)與載體形式(文字)的結合,中文亦稱“點字”“凸字”。
二、核心特征
- 觸覺感知性
由規則排列的凸點構成基本單位(方符),每個方符包含1-6個點位,通過點位組合表示字母、數字或音節(如⠇表示漢語拼音“ang”)。
- 國際标準化體系
主流盲文采用法國路易·布萊爾(Louis Braille)于1824年發明的六點制系統(布萊爾盲文),已成為ISO國際标準(ISO/TR 11548-1)。
- 語言適配性
中文盲文以拼音為基礎,每個方符對應一個音節(如⠏⠡表示“中”),現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2018年實施)規範了聲調标記規則。
三、發展溯源
中文盲文體系曆經三次重要演進:
- 康熙盲字(1874年):英國傳教士穆威廉創制,首套中文盲文系統(來源:《中國特殊教育史》)。
- 心目克明盲字(1919年):按聲韻雙拼設計,分左右兩方符表聲母韻母(來源:《漢語盲文簡史》)。
- 現行盲文(1953年):黃乃等學者整合的拼音方案,教育部正式推行(來源: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官網)。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2012).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 商務印書館.
-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2018). 《國家通用盲文方案》. 官網鍊接
- 中國盲文出版社. (2020). 《通用規範盲文讀本》. ISBN 978-7-5002-8931-5.
網絡擴展解釋
盲文是專為視障人士設計的觸覺文字系統,通過凸點排列傳遞信息。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一、基本結構與原理
- 六點制體系:每個盲文單元稱為“方”,由6個凸點按2列×3行排列,可組合出64種不同字符(包括空白)。點的位置編號為右側從上到下為1-3點,左側為4-6點(書寫時從右向左,閱讀時需翻轉紙張)。
- 編碼邏輯:通過點位的不同組合表示拼音字母、數字及符號,而非直接對應漢字。例如漢語盲文用點位組合拼寫漢字讀音,大幅減少記憶量。
二、曆史與發展
- 起源:1829年由法國盲人教師路易·布萊爾發明,因此國際通稱“布萊爾文(Braille)”。
- 全球化:現已成為國際通用盲文标準,支持多語言及數學、音樂等專業符號表達。
三、應用與意義
- 核心功能:用于書籍閱讀、電梯按鈕标識、藥品包裝說明等場景,保障視障者信息獲取權。
- 社會價值: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指出盲文對教育、社會融合及平等至關重要,并設立1月4日為“世界盲文日”。
四、學習與普及
- 易學性:掌握基礎規則後,通常兩周可學會基本讀寫。
- 擴展性:支持複雜内容如科學公式和樂譜,適應不同領域需求。
如需更詳細技術規範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聯合國官網或中國盲文出版社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貝葉文長江三日串車粗糧麤璺代詞當方丹頭滴羞撲速耳重飛浪膚泛詭行呴沫花殘月缺黃羅衫降命窖菜禁暴靜亂驚懷鈞石開弘開山鼻祖拷較克終快刀斬麻裂眦嚼齒留決鸾林率俗秘嚴南鄉内疚牛拘翩僊披褐寝疾熱熱鬧鬧弱淵入山符繖蓋跚跚善查升遐石筏施洋受敵數日惡思望袒割踏雲填湊貼零王殺未成冠無垢寤懷鄉師遐險習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