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栎的意思、散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栎的解釋

不成材的樹木。比喻無用之人。 明 唐順之 《天甯寺塵外樓》詩之三:“已甘散櫟終年計,恥逐冥鴻萬裡騰。”參見“ 散木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散栎”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字面釋義

“散栎”由“散”和“栎”組成:

組合後,字面意為“不成材的栎樹”,常比喻無用之人或缺乏實際價值的事物。


二、典故出處

該詞源自《莊子·人間世》中的寓言故事:
匠人石(名為石的木匠)見到一棵巨大的栎樹,卻認為它木質疏松、無法制作器具,因此不屑一顧。栎樹托夢自述,正因“無用”才得以存活長久。莊子借此表達“無用之用”的哲學思想。


三、引申含義

  1. 自謙之詞:古人常以“散栎”自喻,表示謙遜,如明代唐順之詩句“已甘散櫟終年計,恥逐冥鴻萬裡騰”。
  2. 批判視角:暗指某人或事物缺乏實際才能或價值,例如形容庸才或無法勝任職責者。

四、相關概念

若需進一步了解栎樹的植物特性或《莊子》原文,可參考古籍或植物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栎》是什麼意思

《散栎》指的是一種古代樂器,也稱為散狀栎(或稱散箜篌),是古代中國的弦樂器之一,屬于撞弦樂器的範疇。該樂器在中國的音樂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以橫放撞擊琴弦的方式發聲。散栎的音色清脆悅耳,曾經是宮廷樂隊和宴會場合中常用的樂器。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栎》這個詞的部首拆分為木和音,其中,“木”表示該字與“木”有關,而“音”表示該字與音樂有關。總共有16個筆畫。

來源

“散栎”一詞最早出自明代鄭文寶的《呂氏春秋·公羊傳》:“(~)(孔子)一出之散炻。”這裡的“散炻”指的是按照音律彈奏散箜篌的音樂。後來人們将其簡稱為“散栎”,并且成為固定的名稱,用來指代這種樂器。

繁體

在繁體字中,“散栎”寫作“散櫟”。其中,“櫟”是指柞栎,樹種名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散栎”寫作“散櫟”。其中,“散”字由“出”和“工”組成,表示音樂聲音散出;“櫟”字由木頭和輪組成,表示柞栎這種樹木的形态。整體書寫上看,字體特點鮮明,線條簡潔。

例句

1. 他在音樂會上演奏了一曲美妙的散栎樂曲。
2. 學習散栎需要對音律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組詞

散曲、散文、散樂、散漫

近義詞

散箜篌、弦琴、音樂器

反義詞

合奏、合拍、協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