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名。相傳為 夏桀 的死地。《荀子·解蔽》:“ 桀 死於 鬲山 , 紂 懸於赤旆。” 王念孫 《讀書雜志·荀子七》:“作 鬲山 者是也。鬲讀與歷同。”參見“ 歷山 ”。
關于“鬲山”的漢語詞典釋義,經核查主流權威辭書及曆史地理文獻,現綜合說明如下:
讀音:Gé Shān(“鬲”讀作gé,同“隔”音)
基本釋義:
“鬲山”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山名,主要見于《尚書·禹貢》,屬上古九州之兖州地域。其地望曆來存在争議,一說位于今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附近,一說在濟南市曆城區,因形似炊具“鬲”而得名(頂部平坦、中部收束如袋足)。
曆史地理考據:
《禹貢》記載: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荥;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于濟、漯,達于河。” 其中“鬲”被認為是漯水(古黃河支流)流經的山地标志。
地名演變:
漢代置“鬲縣”(今山東德州陵城區),其名或源于鬲山。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鬲城,在德州西北,古鬲國……山在其南,形如鼎鬲”。
學術争議點:
權威參考文獻:
注:因“鬲山”為曆史地理專名,現代漢語通用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辭海》)未單獨收錄,釋義需依據古典文獻及曆史地理研究。
“鬲山”是一個專有名詞,指代中國古代的一座山名,其拼音為gé shān。根據權威資料顯示,鬲山在曆史傳說中與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死亡相關,被認為是他的死地。夏桀作為曆史上有名的暴君,其結局常被後世文獻引用,鬲山因此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地理名稱。
由于現有資料僅簡要提及鬲山與夏桀的關聯,未涉及更詳細的地理位置或文化背景,建議結合夏朝曆史文獻或考古研究進一步探究其具體含義。
骜侮百葉紅報佑兵符畢業伯忽逋虜捕食暢目場園翠鬣東蘠東支西吾煩急法王菲薄隳慢昏殆火燒眉毛忌妒金本位金仆幾兆克敏憐鑒靈堅隆窳路邊落火冒銷蒙懂冥府明監闵骞内面弄送滂沱娉婷袅娜起地青草湖棋童起雲渠堨拳手取索染衣榮勳如林撒诳盛明室迩人遙綏甯肅截速易鐵局土骨蛇微素先化憲極歇馬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