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名。古五湖之一。亦名 巴丘湖 ,在今 湖南省 嶽陽市 西南,和 洞庭湖 相連。因 青草山 而得名。一說湖中多青草,冬春水涸,青草彌望,故名。 唐 宋 時湖周二百六十五裡,北有沙洲與 洞庭湖 相隔,水漲時則與 洞庭 相連,詩文中多與 洞庭 并稱。《梁書·河東王譽傳》:“未幾, 侯景 寇京邑, 譽 率軍入援,至 青草湖 , 臺城 沒,有詔班師, 譽 還 湘 鎮。” 唐 韓偓 《贈湖南李思齊處士》詩:“三春日日黃梅雨,孤客年年 青草湖 。” 元 馬緻遠 《嶽陽樓》第一折:“不要説 漢江 ,連 洞庭湖 、 鄱陽湖 、 青草湖 都看見了。” 清 吳偉業 《昙陽觀訪文學博介石兼讀蒼雪師舊跡有感》詩:“嗚呼!銅鼓鳴, 莊蹻 起, 青草湖 邊築營壘。”亦省稱“ 青草 ”。 晉 郭璞 《江賦》:“其旁則有 雲夢 、 雷池 、 彭蠡 、 青草 。” 唐 杜甫 《寄薛三郎中璩》詩:“ 青草 洞庭湖 ,東浮滄海漘。” 宋 張孝祥 《念奴嬌·過洞庭》詞:“ 洞庭 青草 ,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青草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地理名稱,主要涉及以下兩類解釋:
地理位置
位于湖南省嶽陽市西南部,與洞庭湖相連,古稱“巴丘湖”。其主體區域在青草山(今湘陰縣青山島)以北,南接潇湘水系,北連洞庭湖,曆史上曾是長沙、嶽州、武陵三府交界處。
名稱由來
因青草山得名,另說因湖中多青草,冬春枯水期可見滿湖青草而得名。唐宋時期湖面廣闊,周長約265裡,與洞庭湖通過沙洲分隔,汛期兩湖連通,故詩文常将二者并稱,如“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曆史與文學意義
唐代韓偓、宋代張孝祥等詩人均以青草湖為題材創作,且《梁書》等史籍記載其作為軍事要地的曆史事件。
形成與位置
位于台灣省新竹市南郊,由客雅溪堵塞形成,東北側有孔明廟,是當地著名景點。
景觀特色
湖面水草豐茂,周圍植被以荷花、蘆葦等水生植物為主,兼具自然生态與休閑功能,適合劃船、釣魚等活動(注:此描述可能綜合了台灣青草湖與的泛化内容,需結合實際情況參考)。
“青草湖”一詞需結合語境區分:
青草湖是一個地名,是指一個湖泊的名稱。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青」和「草」。
「青」是一個漢字,由「青」部首和「月」字旁組成。它在筆畫上有8畫。表示草木初生時的青綠色,也可以表示年輕、朝氣蓬勃的意思。
「草」是一個漢字,由「艹」部首和「早」字旁組成。它在筆畫上有12畫。表示植物的草木,也可以表示文字的草書體。
「青草湖」一詞的來源目前未有确切的資料。根據地名的傳承和地理環境,可以猜測是因為這個湖泊周圍生長着茂盛的青草而得名。
在繁體字中,「青」字和「草」字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青」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有時候會将「青」字寫作「靑」。這種寫法在古代《說文解字》一書中有記載。
例句:在春天,青草湖周圍的青草生機勃勃,景色十分宜人。
組詞:青松、草地、湖水
近義詞:綠草湖、草綠湖
反義詞:枯草湖、草木不生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