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虜的意思、逋虜的詳細解釋
逋虜的解釋
逃寇,流寇。 晉 陸雲 《盛德頌》:“逋虜霧散,遺寇雲徹。”
詞語分解
- 逋的解釋 逋 ū 逃亡:逋逃。逋遷。逋蕩。 拖欠:逋負。逋租。逋債。 拖延:逋留(逗留)。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虜的解釋 虜 (虜) ǔ 俘獲:虜獲。俘虜。(.打仗時捉住敵人;.打仗時捉住的敵人)。 俘獲的人。 中國古代對北方外族的貶稱。 筆畫數:; 部首:虍;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逋虜(bū lǔ)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逋"和"虜"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
- "逋" 本義為逃亡、逃避,《說文解字》釋為"亡也",引申為拖欠、拖延,如"逋租"(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 "虜" 指俘虜、奴仆,《玉篇》釋作"獲也",後衍生指敵人,如"強虜"(中華書局《王力古漢語字典》);
- 組合義 指逃亡的敵人或被捕獲後逃脫的俘虜,常見于史書記載,如《後漢書》中"逋虜縱橫"形容戰亂時期流竄的殘餘勢力(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
該詞屬于曆史語境詞彙,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戰争史、社會制度文獻時仍具學術價值。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典(zdic.net)字形演變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逋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逋虜(bū lǔ):指逃亡的敵人或流寇,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戰亂時期的散兵遊勇或逃亡的匪寇。
單字拆解
- 逋(bū):意為逃亡、躲避,如“逋逃”“逋客”。
- 虜(lǔ):本義為俘獲,引申為敵人、俘虜,如“俘虜”“胡虜”。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例證:
晉代陸雲《盛德頌》中記載:“逋虜霧散,遺寇雲徹。” 形容敵人如霧氣般消散。
明代唐寅《出塞》詩雲:“朱家薦逋虜,刁間出黠奴。” 此處“逋虜”指流竄的敵人。
相關詞語
- 近義詞:逃寇、流寇、遺寇。
- 結構特點:并列式合成詞,兩字均有“逃亡”“敵人”的語義關聯。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詩詞研究。若需進一步了解“虜”的詳細釋義(如古代對北方外族的貶稱),可參考權威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八紀迸裂扁擔社不辰餔糟歠漓長錢程邃春雲從衛存在單稱判斷蕩佚點差雕剪疊次頂颡訂正東…西…耑家伏獵侍郎高大上功成不居鬼串郝鐘甲父祭田蠲救抗辯棱棱掙掙了事癡領洗臨鑒狸頭竹鉚釘密語拈弓搭箭劈礰七返靈砂青粉啨呤奇氣鸲鹠認不是任課宂繁撒刁三十二名臣尚猷捎帶腳史劇授孑算帒騰黑惋惋文畫香房詳交香片嚣風邪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