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寇,流寇。 晉 陸雲 《盛德頌》:“逋虜霧散,遺寇雲徹。”
“逋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詩詞研究。若需進一步了解“虜”的詳細釋義(如古代對北方外族的貶稱),可參考權威字典。
《逋虜》(bū lú) 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表示逃亡的敵軍士兵。傳統意義上,它指的是逃跑的敵方在戰鬥中被繳獲的俘虜。現代意義上,它也常用來形容逃跑的罪犯或叛逃的人。
《逋虜》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辷”是它的左邊部首,“虍”是右邊的部首。總共由11個筆畫組成,其中,“辷”有5畫,“虍”有6畫。
《逋虜》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根據曆史記載,當敵方士兵戰敗并試圖逃跑時,他們被稱為“逃虜”。後來,這一詞語演變為“逋虜”,并且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其他逃亡行為的描述。
《逋虜》的繁體寫法為「逋虜」。
根據古代漢字的發展變遷,古時候的《逋虜》字寫作「逋掠」。其中的「掠」使用了與現代的「虍」略有不同的形狀。
1. 戰場上的逃兵都被捕獲并當作逋虜帶回了營地。
2. 這個罪犯被判刑後企圖逃跑,但最終還是被抓回成了逋虜。
3. 叛逃的敵軍士兵被稱為逋虜,他們在被俘後經過嚴密審查和監視。
1. 逋逃 (bū táo): 形容逃跑、逃亡。
2. 逋客 (bū kè): 指逃亡他鄉的人。
3. 逃亡 (táo wáng): 指為了逃避追捕或迫害而離開原地的行為。
1. 脫逃 (tuō táo): 指離開原地,逃離追捕的行為。
2. 亡命 (wáng mìng): 指因為逃亡而失去法律保護的人。
3. 逃散 (táo sàn): 指逃離或分散開來。
1. 俘虜 (fú lú): 指被捕獲并被囚禁的敵方士兵。
2. 投降 (tóu xiáng): 指戰敗一方向敵對一方主動表示順從或投入其勢力下。
3. 歸附 (guī fù): 指表示投靠,歸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