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mmander's tally]∶古時調遣軍隊的憑證
嬴聞 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史記·魏公子列傳》
(2) [book on the art of War]∶兵書
天遣玄女下,受 黃帝兵符,伏 蚩尤。——《史記·五帝本紀》
(1).古代調兵遣将用的一種憑證。《史記·魏公子列傳》:“ 嬴 ( 侯嬴 )聞 晉鄙 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 如姬 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竊之。” 唐 劉禹錫 《汴州刺史廳壁記》:“ 長慶 四年,詔書命 河南 尹 敦煌 令狐公 來莅來刺,錫之介圭、使印、兵符。”京劇《取南郡》第十四場:“如此 南郡 城池兵符印信,一并交與先生掌管,本帥帶兵出城助戰去也。”
(2).借指兵權。《南史·劉峻傳》:“ 敬通 當 更始 世,手握兵符,躍馬肉食。” 清 洪楝園 《後南柯·立約》:“手握兵符自主張。” 子虛子 《湘事記·軍事篇一》:“ 忠浩 頗負 湘 望,既握兵符,隱以 曾國藩 平 洪 楊 自命,反對革命最力。”
(3).兵書,兵法。 唐 李峤 《安輯嶺表事平罷歸》詩:“絳宮韜将略, 黃石 寝兵符。”
兵符,又稱虎符,是中國古代用于調兵遣将的重要信物,其核心含義與功能可從以下方面闡釋:
指古代朝廷或将領用于調遣軍隊、驗證身份的憑證。通常一分為二,右半留存君主或朝廷,左半授予統兵将領。兩半相合(“符合”一詞即源于此),命令方為有效,體現古代軍事制度的嚴密性。
現代漢語中,“兵符”一詞除用于曆史叙述外,亦引申指代軍權或指揮權的象征(如“掌握兵符”)。
參考文獻來源:
“兵符”是古代軍事領域的重要憑證,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與功能
兵符是古代調遣軍隊的憑證,通常用銅、玉或木石制成虎形(即“虎符”),分為左右兩半。右半由君主保管,左半交予統帥,調兵時需兩半驗合方可生效。這一制度确保了軍權集中,防止擅自調兵。
結構與曆史實例
典型兵符如戰國時期的虎符,表面刻有銘文,分合處設計精密。例如《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信陵君竊取晉鄙兵符救趙的故事,印證了兵符的嚴格使用流程。
引申含義
除實物憑證外,“兵符”衍生出兩種抽象含義:
相關術語
與“兵符”類似的憑證還有“節”,用于通行或征稅,兩者合稱“符節”。這類憑證的管理嚴格,直接影響國家安全。
文化影響
兵符制度體現了古代軍事管理的智慧,其分合驗核機制對後世印信制度産生深遠影響,成語“符合”即源于此。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物形制或曆史事件中的兵符應用,可查閱《史記》相關篇章或博物館藏品資料。
黯昧罷收北門管鑰冰膚冰顔比儗勃然作色伯益策高足長計遠慮仇慝叢煩待阙道愛大神斷子絶孫碓屋風雷性負材矜地福佑概然咯崩構釁裹屍馬革孤妾寒冬河奔海聚紅紮後魏輝煌金碧婚俗加緊簡練揣摩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浃髓淪膚接觸解印绶輯錄九雲鑼空忘樂願陵霜龍飛鳳翥曼羨囊莫鳥機炮匏罂頻并跄跻堂號螗蜩讨口牙題名鄉會晚禱未石畏葸不前閑不容瞚纖人險巇小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