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符的意思、兵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符的解釋

(1) [commander's tally]∶古時調遣軍隊的憑證

嬴聞 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史記·魏公子列傳》

(2) [book on the art of War]∶兵書

天遣玄女下,受 黃帝兵符,伏 蚩尤。——《史記·五帝本紀》

詳細解釋

(1).古代調兵遣将用的一種憑證。《史記·魏公子列傳》:“ 嬴 ( 侯嬴 )聞 晉鄙 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 如姬 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竊之。” 唐 劉禹錫 《汴州刺史廳壁記》:“ 長慶 四年,詔書命 河南 尹 敦煌 令狐公 來莅來刺,錫之介圭、使印、兵符。”京劇《取南郡》第十四場:“如此 南郡 城池兵符印信,一并交與先生掌管,本帥帶兵出城助戰去也。”

(2).借指兵權。《南史·劉峻傳》:“ 敬通 當 更始 世,手握兵符,躍馬肉食。” 清 洪楝園 《後南柯·立約》:“手握兵符自主張。” 子虛子 《湘事記·軍事篇一》:“ 忠浩 頗負 湘 望,既握兵符,隱以 曾國藩 平 洪 楊 自命,反對革命最力。”

(3).兵書,兵法。 唐 李峤 《安輯嶺表事平罷歸》詩:“絳宮韜将略, 黃石 寝兵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兵符”是古代軍事領域的重要憑證,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1. 基本定義與功能
    兵符是古代調遣軍隊的憑證,通常用銅、玉或木石制成虎形(即“虎符”),分為左右兩半。右半由君主保管,左半交予統帥,調兵時需兩半驗合方可生效。這一制度确保了軍權集中,防止擅自調兵。

  2. 結構與曆史實例
    典型兵符如戰國時期的虎符,表面刻有銘文,分合處設計精密。例如《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信陵君竊取晉鄙兵符救趙的故事,印證了兵符的嚴格使用流程。

  3. 引申含義
    除實物憑證外,“兵符”衍生出兩種抽象含義:

    • 象征軍權:如《南史》用“手握兵符”比喻掌控軍事決策權。
    • 指代兵書:唐代李峤詩句“黃石寝兵符”中的“兵符”即指《黃石公兵法》。
  4. 相關術語
    與“兵符”類似的憑證還有“節”,用于通行或征稅,兩者合稱“符節”。這類憑證的管理嚴格,直接影響國家安全。

  5. 文化影響
    兵符制度體現了古代軍事管理的智慧,其分合驗核機制對後世印信制度産生深遠影響,成語“符合”即源于此。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物形制或曆史事件中的兵符應用,可查閱《史記》相關篇章或博物館藏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關于《兵符》的詞源與釋義

兵符,詞義解釋

《兵符》一詞在古代指的是指揮軍隊的标志或令符。在軍事上,兵符具有重要的作用,代表着命令、紀律、權威和統一。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漢字的構成規則,兵符可拆分為「八」「⺙」和「⺼」「丿」兩個部分。八和⺙為兵的部首,⺼和丿為符的部首。根據筆畫統計,兵符一共有12畫。

兵符的來源

兵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軍隊管理制度。當時的将領需要通過兵符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權威,同時也用兵符來下達作戰命令和調度軍隊。

繁體字寫法

在繁體字中,兵符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據古代文獻記載,在古代,兵符的寫法略有不同。當時的兵符字形中,「兵」的部分上方常會加上一個「餘」字,表示兵符的額外标記。而「符」的部分則有時會寫作「⺧」,用以突出符的特殊性質。

例句

1. 将軍手持兵符,指揮整個戰局。

2. 兵符是紀律和秩序的象征。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兵符制度、兵符标志、兵符令牌

近義詞:軍令、行軍令、軍令狀

反義詞:無兵符、非兵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