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塞的意思、割塞的詳細解釋
割塞的解釋
猶杜絕。《後漢書·陳蕃傳》:“陛下深宜割塞近習豫政之源,引納尚書朝省之事。”
詞語分解
- 割的解釋 割 ē 切斷,截下,劃分出來:割讓。割地。割棄。割舍。割除。割斷。割裂。割據。交割。割雞焉用牛刀(喻做小事情不值得費大力氣)。 災害:天降割于我家。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 塞的解釋 塞 ā 堵,填滿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規。 堵住器物口的東西:活塞。塞子。 塞 à 邊界上險要地方:要塞。關塞。塞外。邊塞。塞翁失馬。 塞 è 義同(一)①,用于若幹書面語詞:閉塞。阻塞。搪塞。
專業解析
"割塞"并非現代漢語通用詞彙,在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中未見收錄。其含義需要結合可能的方言用法、古語殘留或特定語境來分析:
-
方言含義(可能性較高):
- 在部分方言區(如西南官話等),"割塞" 常作為動詞使用,意為堵塞、阻塞、不通暢。
- 釋義: 指物體或通道被堵住,無法順利通過或流動。
- 示例:
- "下水道割塞了,要趕緊找人疏通。" (指下水道堵塞)
- "這條路割塞得很,車子過不去。" (指道路阻塞不通)
- 來源參考: 該釋義多見于地方方言詞彙集或研究文獻。例如,在《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或相關方言志(如《四川方言詞典》、《西南官話方言詞彙研究》)中,可能會收錄類似表達,常寫作“搳塞”、“卡塞”或直接描述為“堵塞”義的方言詞。其本字可能是“搳”(有阻隔、卡住義)或“卡”,與“塞”組合強調堵塞狀态。
-
古語或特定組合義(較少見):
- 将“割”與“塞”視為兩個獨立語素組合理解:
- 割: 本義為用刀截斷、分割。
- 塞: 本義為堵住、填滿,阻塞。
- 釋義: 可引申理解為分割并堵塞,或強行阻斷。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極其罕見,更可能出現在古文或特定專業文獻中。
- 示例(推測): 在描述古代工程或軍事防禦時,或可指“割斷道路并設置障礙堵塞”(割而塞之)。
- 來源參考: 這種解釋需在具體古籍或專業文本中找到例證才能确認。單字釋義可參考《說文解字》(許慎)、《康熙字典》或《漢語大字典》對“割”和“塞”的訓釋。
“割塞”在現代标準漢語中不是一個規範詞彙。其最常用且可考的含義存在于方言中,主要指“堵塞、阻塞”。若在文獻或特定語境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确切含義,方言義“堵塞”是最可能的解釋。如需嚴謹引用,建議查閱方言學專著或地方志中的詞彙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割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割塞”讀作gē sāi,意為“杜絕”,即徹底阻止或消除某種現象或行為。例如在《後漢書·陳蕃傳》中,陳蕃勸谏皇帝時提到:“陛下深宜割塞近習豫政之源”,意為君主應徹底杜絕近臣幹預朝政的根源。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屬于古代政治語境中的勸誡用語,強調通過果斷措施切斷不良源頭。其結構由“割”(截斷、舍棄)和“塞”(堵塞、封閉)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切斷并堵塞”,引申為徹底消除。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割塞”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言文教學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杜絕”“根除”等現代詞彙。
四、字義分解
- 割(gē):本義為截斷、舍棄,如“割裂”“割舍”;
- 塞(sāi):此處讀第一聲,意為堵塞、封閉,如“堵塞”“塞責”。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相關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欸欸阿門詩謗累邊火不可言嘈然程量齒唇音褫職牀上疊牀綽燈存眷澹伫道傍之築風笙風譽憤世疾邪福慧雙修浮子高架路胳肢枸杞茶鍋焦含熏閣鶴歸華表合摎虹洞侯家花書火鋪兼及僭立楷法抗手饋轉羸形靈哥娽娽溟島木鴈篇簡扡擔橋桁親家翁生財有道省掾聖質食不充口拾菜孃疏闳贖買邃路彈花弓探撿天陲挑船郎中危堕賢人酒虓帥心不兩用